一、姓名的由來
凡人必有姓與名。姓名,是一個人的姓和名結合在一起的稱謂統一體。姓名,作為人的呼叫和記錄符號,是人們相互區別的辨識標誌;作為社會交際來往的工具(如今天的名片),是人的信息相互傳遞的主要載體,與外界聯係融通的鏈接端口;作為個人的門麵形象和內心表達是名主高揚的旗幟與宣示的意念;作為起名者寄予特定寓意或厚望的載體,則是通過聲波與字符傳遞、輻射出去的潛在生物能量。
我國從文字出現之時起就有關於姓名的記載。比如上古五帝至西周的帝王姓氏名稱如下:
黃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顓頊,姬姓,名頊,高陽氏。
堯,祁姓,名放勳,陶唐氏。
舜,姚姓,名文命,又稱大禹、夏禹、戎禹,夏後氏。
湯,子姓,又稱武湯、武王、天乙、成湯。
姬發,姬姓,名發。即周武王,周文王姬昌之子。
從以上帝王姓氏名稱中可見,以姓名合一而稱,是從西周開始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還寫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說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文化素質的提高,人類姓名由簡單的區分符號發展到具有各種含義的名稱,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名稱。人們對自己名字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名字成為負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巨舟。所以,作為人文學科的姓名史已有數千年了。在中華民族的文明長河中,最古老的姓名文化已然成為整個傳統文化一枝獨秀的組成部分。
(一)姓氏
尋根問祖知起源。姓是某人從屬於某個部落或某個家族的徽標字符。國人的姓氏來源曆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遠古時期,由於血緣關係的不同,分成許多部落,各個部落都有各自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圖騰,以示相互區分。這些圖騰或名稱有許多就成為最原始的姓氏來源。“姓”字為左右結構,左從女右為生。即從女而生。母係社會子女隻知其母不知其父,母姓為後人唯一能確認的尊親標誌。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大部分上古的姓都有“女”字旁,說明當時婦女在社會上的尊貴地位。河北省新樂市伏羲廟有一種傳說:伏羲與女媧結婚後,一胎生了一百個孩子,為了相互區別,給每個人一個姓氏,即所謂百家姓的來曆。
其實,姓氏的產生比較複雜,是當時經濟、政治、軍事、宗教交錯疊加發展的產物,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唐代柳芳曾把姓氏來源歸為八類,分別以國名、諡號、官名、爵號、先祖名字等為姓氏,氏於居(住地,如東郭),氏於誌(崇拜自然物,如姓牛、柳等),氏於事(祖先職業,如巫師後人姓巫)。宋代鄭樵在《通誌·氏族略》中又將姓氏來源細分為32類。歸納起來,中國人的姓氏來源大致可分以下15種類別:
1.以母係氏族社會部落符號為姓氏
如姬、薑、姒、媯、姚、贏等,都是女字旁,以母親為姓。
2.以國名為姓氏
周代大封侯,其諸侯的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氏。如齊、魯、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越、韓、魏、趙等,都成為兩千多年來的常見姓。
3.以封地邑名為姓氏
邑,是帝王及諸侯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這些卿大夫後代或邑中人,有的便以邑名為氏,如卞、堂、鎬、單等。這類姓氏近200個。
4.以居住地為姓氏
齊國貴族大夫分別居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郭為外城,這“四郭”便成了姓氏。這類姓氏也不少。
5.以官名為姓氏
漢代設治粟都尉,主管糧食,其後代便姓粟。以官職為姓氏的還有賈(掌商業)、宮(掌宮中戒令)、上官、錢、農、師、監、庫、倉、籍、諫等。
6.以職業、技能為姓氏
如卜(專門為人占卜)、陶、裘、甄(製瓦器)、屠等等都屬於這類情況。
7.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
孔子為宋國公孫嘉的後代,公孫嘉字孔文,於是其後人便以孔為姓氏。據統計這類姓氏有五六百個之多,其中複姓近200個。
8.遠古時代出於對自然物的圖騰崇拜,以崇拜對象為姓氏
如馬、牛、羊、龍、楊、柳、花、夏、冬等都屬於這類情況。
9.以次第、天幹、地支、數字為姓氏
如老大稱伯或孟,老二稱仲,老三稱叔,老四稱季,後代便以這些次第稱呼為姓氏。
10.以祖先的諡號或族號為姓氏
楚莊王之後為莊氏,堯的族號為唐,其部分後代便姓”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