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從第一回漢靈帝光和7年、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事寫起,洋洋灑灑,至此最後的第一百二十回晉鹹寧6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主孫皓降晉為止,以70餘萬字,把魏、蜀、吳三國興亡盛衰的96年間紛繁複雜的事件,數以千計的人物,有條有理,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陳敘百年,概括萬事”,要言不煩,精彩紛呈,確實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部輝煌的作品。
但這部小說的價值,又不僅在此。因為它還是一部難得的曆史小說,而且是記錄了三國這樣一個特別生動深刻、複雜豐富的曆史時期的小說,是具有相當現實意義的。因為中國人有記載曆史的悠久文化,也有演義曆史的古老傳統。這部書就是融正史記載和民間演義於一體的傑作。從“以史為鑒”的角度來考察,再比不上這部書,使我們得到更多的曆史的啟發了。所以,在明清,這部《三國演義》,又被稱之為“第一才子書”,可見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分量。
甚至到結束這部小說的最後一個人物,那個殘酷的暴君孫皓,是如何令人發指地倒行逆施、禍國殃民,再返回本書第一回漢末那個戰亂頻仍,民不聊生,陳屍遍野,餓殍千裏的年代,似乎也就是整個中國曆史的寫照。在這幾乎是數千年中國人命運的微縮篇章裏,讀書的人難道還會得不到生存奮鬥的啟示麼?
§§第四章 小說摘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