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序(1 / 1)

唐明邦

《周易正本通釋》乃陳德述同誌多年研《易》的力作,可謂“易學在蜀”的又一明證。巴蜀易學家素有注重《周易》象數的傳統。朱熹《周易本義》卷前所載九幅易圖,實為朱子門人蔡元定自蜀地搜羅而得。明代蜀易的扛鼎之作首推蜀人來知德《周易集注》,其基本特點,在“義理寓於象數”。明清之際著名易學家王船山進一步闡發義理同象數的關係。一則曰:“《易》之象數,天地之法象也”;再則曰:“篤信文(王)周(公)之象數,冒天下之道而已足”;三則曰:“非象無彖,非彖無爻,非彖與爻無辭,則大象、彖、爻、辭、占,皆不離乎所畫之象。《易》之全體在象,明矣。”王船山的著名結論是:“辭以顯象,象以生辭,兩者互成,而聖人作《易》之意無不達矣。”《周易正本通釋》正是貫徹執行先賢遺訓,對數千年來解《易》方式正本清源而獲得的易學碩果,彌足珍貴。

《周易》研究,自漢至唐,分為兩派,背道而馳。漢代易學主流,特重象數,易學家鄭玄、京房、荀爽、虞翻等大倡卦氣、爻辰、納甲、世應等新說,煩瑣至極,不重義理。魏晉以降,王弼、韓康伯解《易》,乃反其道而行,掃象而言理,以《老》解《易》,排斥象數,走向另一極端。宋明時期,不少易學家力圖彌合象數、義理二派的分岐,探討《周易》原貌,然而效果不彰。直到明清之際王船山乃大有轉機,開辟了象數與義理相互發明的新風氣。然而將“義理寓於象數”的原則貫徹到底,以之通解64卦的著作,實為鳳毛麟角。陳德述同誌《周易正本通釋》,堪稱填補當代易林空白之作,殊為可貴。

此書之特點有三。一是訓詁與釋義並重,力圖掃除研易的文字障礙,注音釋義,務求通達,以利初學;二是義理與象數緊密結合,以象生義,以義明象,二者相互闡發,充分展示《周易》特有的“取象比類”的象數思維模式;三是闡發義理,注重古今結合,以古通今,以今證古,古為今用,彰顯“易乃大道之源”的真諦,揭示《周易》蘊含的辯證智慧和深刻的文化底蘊,令人喜聞樂見,表明《周易》無愧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利於學易者慎思、明辨、篤行。

此書之另一特征在首列《基礎篇》,作為學易者的入門向導。關於《周易》的性質、結構、特點、發展曆史、基本概念、文化內涵等,均有簡明介紹,引起學易的興趣,掃除讀易的疑難情緒;證明《周易》雖似“有字天書”,十分難讀,但為“五經”之首,不可不讀,具有中等文化水平,人人可讀。《周易正本通釋》,可幫助讀者開卷有益,升堂入室,《易》之精思妙義,一覽無遺。讀完此書,必將明白,《易》乃三聖所遺寶典,上識天文,下通地理,中明人事,乃富有辯證智慧的“宇宙代數學”;亦古代先賢經邦濟世的寶貴經典;還是古代科學家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陳德述同誌與楊樹帆同誌合著的《周易入門》出版之後,經10餘年深思熟慮,撰此巨著《周易正本通釋》,注釋更準確,分析更透徹,獨得之論更加豐富而鮮明,允為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上乘之作。故樂以為之序。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唐明邦

2011年10月28日於雲鶴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