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南懷瑾先生受邀來到太湖大學堂做講座,他以別具一格的語言特色,妙趣橫生的故事,將國學因子和文化理念注入金融、企業、資本等經濟問題中,其真知灼見令人耳目一新。南先生在其中講到了很多身邊朋友的例子,尤其是對新舊企業文化的反思,可以說是高瞻遠矚,微言大義。
他說曾經有一個朋友的父親,是非常殷實的商人,很有錢;但生活卻簡單、節約,穿著樸樸素素,坐在哪裏都一樣規規矩矩。平常手裏還挎著個菜籃子,籃子上麵蓋著報紙,像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沒有人知道他是台灣銀行的董事。到了銀行門口,警衛不讓進,看不出來老板的樣子,銀行裏麵都是西裝革履的成功人士,怎麼能讓一個鄉巴佬進去呢。可是,人家一點也不生氣,從後門溜進去,報紙下麵都是錢,錢下麵還有糖果,進去後看到服務生和小姐,就請人家吃東西。南先生說,這就是老一輩企業家的傳統——殷實但也樸實厚道。南先生為年輕人將這樣的故事,是為了告訴大家,無論走到人生的哪一步,無論多麼富有,都有要在內心保持一種純然與樸素,“以德服人”正是做人與做事的智慧所在。
由此,我們似乎可以領略到獨特的“南氏風格”。他講解的人生道理,看似波瀾不驚,卻發人深省,他仿佛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彌補了當今中華文化的斷層。《論語別裁》、《莊子講記》、《老子他說》、《孟子旁通》《禪宗與道家》、《曆史的經驗》……他將曆史、人生融入各家經典學說之中,以經為本,以史為鑒,旁征博引,以其淵博的知識,包羅諸子百家思想精華,融會中外古今學說於一爐,含英咀華,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在南先生別具一格的講解中,你會發現,聖人們的形象與以往正宗學者經學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徑庭,仿佛是身邊循循善誘、學識淵博的長者在向你講述人生的道理,而這些源於他自身修養與學問的積澱,沒有故弄玄虛的高深莫測,有的隻是平凡中的智慧閃光。
南先生對於經典的講解方式通常是剝離舊式注解,以經解經,在原文的邏輯性與連貫性中找尋聖人的本意解答。因此,無論是儒家思想、道家學說,還是佛學經典,在其解讀中都可以找到先生自己的人生痕跡與思想光華。“微言大義”也正是這個道理。所以,他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大師,而是薪火相傳,“以文化民”的智者。
傳說,女媧在造人時先捏好兩個泥人放在陽光下,隨即便斜倚在忘憂樹上歇息,聽溪流淙淙,看花開花落。兩個泥人在吸取了天地光華之後,有了生命,對著他們的母親提出了自己的不滿:“我們軟癱癱的,太難看了,更何況,人總該有個殼,來對付冰雹和冷槍暗箭吧?”
女媧憐惜地看著兩個小人扭來滾去的樣子,有點於心不忍,想了想說:“我這裏隻有兩樣,一樣是德,能使肉中生骨,讓你站立起來;一樣是智,能使肉外長甲,幫你對付冷槍暗箭。你們各選一樣吧。”於是,兩個泥人歡歡喜喜地各選了一樣自己想要的。從此天下多了兩種人:一種是聖人,一種是智者。這個故事雖然簡短直白,卻折射出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道德品質與智慧思想是一個人的生命之本,也是贏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兩個元素。
如今,人類常在,而女媧難尋。怎樣找到德與智的聖火,便是千百年來人們苦苦追尋的目標。南懷瑾先生正是在這樣的路口光照人們心靈的一盞明燈,是文化傳承中不可複製的大師。
也許,先生的故事我們未曾經曆,先生的道路我們很難跟隨;但沿著南懷瑾先生指出的人生智慧,默默研習,應該也同樣可以收獲精神的財富吧。鹹淡也好,窮富也好,能夠在品讀書香的時候,感受到生命的豐盈與甘醇,總算沒有辜負這一次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