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陳鶴琴:正確鼓勵、引導教子(2 / 2)

陳鶴琴因此得出結論: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為此,他有意識地用音樂來豐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讓孩子們感到其樂無比的是晚飯後的家庭音樂會。

陳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時,每天晚飯之後的一段時間,往往是一家人最熱鬧、最快樂的時光。這時候,7個孩子和爸爸媽媽聚在一間屋子裏。媽媽和大女兒秀霞彈琴,大家一起唱歌。唱中國歌曲,也唱外國民歌。一首唱罷一首又起,歌聲琴聲,彙成了一種和諧歡快的氣氛。有時候,孩子們要求爸爸表演。陳鶴琴就彈起那把從美國帶回來的曼陀鈴,唱起在英國曾同黑人一起彈唱過的民歌。孩子們或托腮靜聽,或輕輕哼唱。陳鶴琴的嗓子並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飽滿,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陳鶴琴說:“家庭中有了歌聲,如有了生氣一般,試想一個家庭,吃完晚飯後,父母子女團聚一室,同唱同歌,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間,有了這種團聚,不但於精神上發生無窮的快樂,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沒有樂歌。”

以鼓勵為主

陳鶴琴認為,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很容易,受責罵而改過卻比較難。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聽鼓勵的話,而不喜歡聽惡言。有一天,陳鶴琴看見一鳴拿了一塊破爛的棉絮裹著身體玩。他考慮: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奪去呢,還是用別的東西去替代?他仔細一想,還是用積極的暗示去指導為好。於是他就對一鳴說:“這是很髒的東西,我想你一定不會喜歡的,你是要一塊幹淨的,對吧?你應當跑到房裏去向媽媽要一塊幹淨的,好嗎?”一鳴聽見爸爸鼓勵他,就很高興地跑到房裏換了一塊清潔的毯子。

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陳鶴琴反對謝絕小孩問難,也不讚賞有問必答,他提倡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引導探索究竟的教育方法。陳鶴琴舉例說:有一天,一個5歲的兒童同他父親到郊外散步。他遠遠地看見一個小孩在那裏放風箏,就問他父親:“那個小孩在那邊做什麼?”他父親反問:“你要去看看嗎?”說著就與他一同前往。到了,父親對他說:“嗨!那個在空中的東西多好看。你看那個小孩手裏撚著什麼東西,要走近去看一看嗎?”他好奇地去了,回來對父親說:“是線。”

父親就領他到街上去買了紙、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一個風箏給他。第二天,還陪他到郊外放了風箏。陳鶴琴說,這種利用問難加以引導的方法,比“有問必答”養成兒童的依賴性來得好,它能使兒童得到許多快樂和許多有用的經驗。我們應當利用兒童的問難,來施行我們的理想教育。

“教育心得”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用詳細的文字和攝影記錄觀察孩子的變化,認為: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應當以“循循善誘”為根本,不應當以力迫威脅為能事。雖誘導和威脅都使得小孩子服從,但小孩子心裏的愉快與不愉快則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