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邵雍:身教言教相結合(2 / 2)

做“善”人,不做“愚”人

邵雍常對兒孫說,人是分品位的,人要想進步,必須接受教育。他說:“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聖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他認為人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並應該按照師長的教導去做,才能成為“善”人。如果被人教育指點還不提高,那必定是個愚人。他還說:“是知善也者,吉之謂也;不善也者,凶之謂也。”隻有成為一個“善”人才會帶來吉祥。他希望自己的後代都努力做上品和中品之人,做“善”人,不做下品“愚”人。

他還給後代具體指出了如何做“善”人的內容,即“目不觀非禮之色,耳不聽非禮之聲,口不道非禮之言,足不踐非禮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親賢如就芝蘭,避惡如畏蛇蠍。”並要求後代“吉人為善,惟日不足”,要長期努力,終生堅持。他常嚴肅地反問伯溫和三個孫子:“汝等欲為吉人乎?欲為凶人乎?”

邵雍的這些言行,雖然有封建士大夫維護封建道德的濃重痕跡,而且在言教方麵,和封建時代所有的家訓一樣,有點居高臨下的意味。但他以品行教育為根本,言傳身教,行則處處帶頭,言則隨事而說,有感而發,重在說理。在對後代的教育上,傾注了一個長者長期深厚的情感和努力。

後來伯溫又教育其子邵溥,後來邵溥也成為理學家,成為宋代天下第一清官。祖孫三代繼承理學,在當代名揚四野,被宋代稱為邵氏三賢,並有史書傳記。

善於發問教子

有一天中午,邵雍與12歲的兒子邵伯溫正在院子裏乘涼。這時,院牆外邊突然伸出一個人頭,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縮了回去。

邵雍問兒子:“你說這個人在瞅什麼?”兒子說:“八成是個小偷,想偷點東西,看見有人就走了。”邵雍卻說:“不對。”然後,他啟發兒子道:“如果是小偷,他見到院子裏有人,肯定會立刻縮回頭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裏有人,卻還是瞅了一圈,這說明什麼呢?”兒子想了一會兒說:“他恐怕是在找東西吧。”邵雍又問:“是的,但是他隻瞅了一圈,那是找大東西還是找小東西?”兒子回答:“是找大東西。”

邵雍又啟發兒子道:“那麼,什麼東西會跑到我們院子裏來呢?那個人又是農民打扮,他會來找什麼東西呢?”這回,兒子肯定地回答:“他肯定是來找牛的。”邵雍滿意地點頭道:“說得對,他是來找牛的。以後,你要多動腦筋才是。”

從邵伯溫一生成就來看,邵雍的家教是成功的。在父親戒勉教誨之下,伯溫不負父望,一生精進,取得了從政、為學兩方麵的突出成就。在為官上,他曾曆任大名府助教、長子縣尉、靈寶縣和芮城縣知縣、果州知州、成都路刑獄、轉運副使等職。在各職位上,伯溫謹遵父教,努力熟悉當世之務,恪盡職守,均政聲良好。在學問上,其理學和易學著述超過了父親,他一生著有《周易辨惑》《邵氏聞見錄》《皇極經世序》《觀物內外篇解》等書近百卷。

“教育心得”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如果孩子經常麵對各種問題,大腦的思維就會比較活躍。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就要多向孩子發問。邵雍的做法,很值得家長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