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還告誡兒子,對於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布施到所有的窮人身上,但一定要心存仁義。我沒有能力教導你,隻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了。母親的這些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歐陽修腦海裏。
創作《醉翁亭記》
歐陽修的官職並不高,但他十分關心朝政,直言敢諫。當範仲淹得罪呂夷簡,被貶謫到南方去的時候,諫官高若訥認為範仲淹應該被貶,許多大臣心中雖不以為然卻隻是默默同情範仲淹。歐陽修十分氣憤,寫信責備高若訥“不知道人間有羞恥”二字。為了這件事,他被降職到外地,過了四年才回到京城。歐陽修為了支持範仲淹新政,又出來說話,使朝廷一些權貴大為惱火。他們捕風捉影,強加給歐陽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歐陽修貶謫到滁縣(今安徽滁州)。歐陽修的母親說:“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思想上隻要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歐陽修到滁縣後,在處理政事之餘,常常在山水間寄托幽情。滁州四麵環山,風景優美。當地有個和尚在滁縣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遊人休息。歐陽修登山遊覽的時候,常在這座亭上喝酒,他自稱“醉翁”,給亭子起個名字叫醉翁亭。他著名的作品《醉翁亭記》,就是這個時候寫成的。“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練的語言,描述了自己與賓客在醉翁亭中開懷暢飲的歡快情景以及亭外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一方麵描繪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親民情懷,另一方麵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
天生我材必有用
正如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中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身懷八鬥之才的歐陽修在政治和文學方麵都主張革新,既是範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他當了十多年地方官後,終於被宋仁宗記起。宋仁宗為歐陽修的才氣所打動,把他調回了京城,擔任翰林學士。上任伊始,他便積極提倡改革文風。有一年,京城舉行進士考試,恰好由他擔任主考官。他認為這正是他選拔人才、改革文風的好機會,便要求閱卷者以一種全新的眼光來審視考生,如發現故弄玄虛、華而不實的文章,一概不錄取。歐陽修的錄榜標準開了一代文風,招納了大批人才,自然也得罪了那些華而不實的考生。發榜的那天,有不少考生見自己落選了,對歐陽修十分不滿,吵吵嚷嚷地辱罵他。有些人甚至把騎馬出門的歐陽修攔住,向他討說法。經過這場風波,考場的文風悄然發生了變化,大家開始摒棄那些不痛不癢、嘩眾取寵的文章,繼而形成了樸素而自由、嚴謹而高雅的文風。
歐陽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風,還十分注意發現和提拔人才。許多原來並不那麼出名的人才,經過他的賞識和提拔推薦,一個個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鞏、王安石、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在文學史上,人們把歐陽修等六個人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合起來,稱為“唐宋八大家”。
歐母一身正氣,她的言傳身教影響了歐陽修的一生,不僅讓他學到了知識,學到了本事,也教育成其光明磊落、敢說敢為的性格,受到後人的尊敬。
“教育心得”
作為母親隻有母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實事求是,懂得直麵艱難困苦;條件好有條件好的教育方法,條件差有條件差的教育方法,正如歐母“畫荻教子”一樣,要善於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學習和觀察,並用好的思想、優秀的品質、作風去熏陶和影響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