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競爭激烈,遇到矛盾不要硬頂,“退一步海闊天空”。退是為了更好地進,退是一種獲取主動的策略。
要立足於社會,不但要練就過硬的本領,還要有雪鬆一樣的韌勁,對於外界的壓力要盡可能地去承受,實在承受不住的時候,應學會彎曲一下,該彎的時候彎一下,該讓的時候讓一下。人生畢竟是一門複雜的藝術,不可能一帆風順,堅信風雨過後一定是陽光明媚的藍天。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成為丞相,但他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裝模作樣、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謄。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何等的一種智慧呀!汲黯指責他“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說的不是真話。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
假如你被別人誤會或受到別人指責時,如果選擇沉默,避免與人爭論,事情就會慢慢地淡化掉。你不妨把心胸放寬一些,沒有必要去爭執,何必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得罪別人也傷害自己呢?
有矛盾糾紛時,退讓能夠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帶來雙方關係的和平與融洽。
戰國時期,梁、楚兩國相鄰,梁國邊境縣的縣令一職由梁國的大夫擔任。兩國邊境的老百姓各自種了一塊瓜田。梁國邊境的百姓十分勤勞,肯於吃苦,瓜田澆水灌溉的次數多,他們種的瓜長勢就好。
楚國邊境的百姓看到梁國的瓜長得綠油油的,比自己的瓜長勢好,十分妒忌,就在夜間偷偷去拔掉梁國的瓜秧,使梁國的瓜秧枯幹而死。不久,梁國邊境的百姓發覺這件事,就向縣尉請求:允許他們也偷偷到楚國的瓜田拔秧報複。因為這件事可能造成兩國邊境事端,事態嚴重,縣尉沒敢擅作主張,便去請教縣令。
縣令知道了以後,說:“唉!讓我教你處理這件事的辦法,你告訴我們的百姓:必須每天夜晚派人前去,偷偷地給對方澆灌瓜田,還要讓他們不知道。”縣尉把縣令的話轉告給百姓,百姓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既然是縣令的命令,也就隻好照做了。
於是,梁國邊境的百姓就在每天夜裏前去,偷偷地澆灌楚國邊境的瓜田,楚國邊境的百姓早晨到瓜田一看,發現已經澆灌過了。就這樣,在梁國百姓的幫助下,楚國邊境的瓜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楚國邊境的百姓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訪知道原來是梁國邊境的百姓幹的。楚國的百姓大受震撼,便把這件事向縣令報告了,縣令聽後非常高興,就把這件事告訴給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