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經緯
我是一名教師。從職業的角度講,我覺得自己對得起自己掙的那一份工資。但說實話,很多時候,隱約之中,或者,直言不諱地講,某種莫名的憂傷或悲戚時常縈繞在我的心頭,驅之不散,揮之不去。
我不是為了教師地位之卑微感到憂傷。我們中國,從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當前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教師的身份不應該算作卑微。但是,我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社會上的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提起教師,就自然地麵露不屑一顧之色?
我不是為了學生學習環境之差感到憂傷。當前的學生,基本上都能具備“日有廩稍之供,歲有裘葛之遺”、“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的條件。但是,我感到痛心的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頑劣學子,不懂得珍惜可貴的青春年華,而選擇“渾渾噩噩”、“遊戲人生”?
校園本是一方淨土。但不得不承認,大環境對小環境的熏染。商品經濟下,對人的價值的評判標準已經與從前有了很大改變。所以,人心浮躁,人情冷漠也便不可避免。
但是,我還是要說,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的本性。即便是為惡之人,其良心也不必全然泯滅。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我們在行善,那麼我們如何將我們的善行延續下去?如果我們在行惡,那麼我們該如何拯救我們的良心?
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我氣力微弱。我隻能做我可做之事。我願意相信世間的善事,我也確信善事對人之同化與熏染。我願意身體力行地去做一些善事,我也願意虛構一些善事,用藝術的真實去影響我身邊的人。
於是,我常常寫下一些故事,去講給我需要講給的人聽,去講給願意聽我講的人聽。我給身邊的同事講過故事,我給我的學生講過故事,我給我的朋友講過故事,我給我的家人講過故事。我真切地發現,我可以用一個故事,解開學生心中的謎團,撫平一些頑劣學生的戾氣;我可以用一個故事,勸解一場夫妻的慪氣,讓“破鏡”得以“重圓”;我還可以用一個故事,激勵自己,走出困境,走向希望,擁抱光明……
幾年光陰,寫了故事百餘個,講了故事許多遍。今天,得蒙出版社垂青,便做些篩選,輯錄在一起,是對過往的一個留念。當然,我更加願意,我的這些故事,能夠在版印成冊後,進入更多讀者的法眼,如果,能夠有一些故事,哪怕隻是短小的一則,打動了您的心靈,讓您的心裏生出一些感動,那將是我無比榮光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