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文學是寂寞的事業。
我也說:寂寞的心靈才能寫出不寂寞的文字。
在整理這部短篇小說集時,我一邊複活著自己的記憶,一邊盤點著自己敲打文字的心路曆程。
幾年前,電腦還是一個稀罕物,令人高不可攀。
一個夏天的夜晚,人去樓空,月影婆娑,我藏在四樓的年級組辦公室裏。一邊敲打著寂寞,一邊掃描著心靈的記憶、打探著月色下的幽夢,寫下了《還我幸福生活》這篇小說,不為別的,隻想為當今的教育下一個注腳!
第二天,紅著眼睛,暗自享受著同事們的調侃,心情如那個月夜一樣安逸。上完課後悄然地溜進教學樓五樓東邊的小閣樓,鬧中取靜,將思緒發配到故鄉的天堂,咀嚼著家鄉的苦澀人情,將滿腦子的靈感填充在白白的稿子上,演繹著一個《扁擔女》的淒然故事。
一年後,趁著同事工作調動的機會,軟磨硬泡,連哄帶騙,將她家的電腦占為己有,勉為其難地開始了自己的文學之旅。
新鮮是激情的母親,我滿網地尋找著文學的天堂,一不小心,跌進了一個溫柔的陷阱:依石文學論壇。
貓文狗文的一路砸進去後,竟然贏得了不少的“芳心”,與一個叫不戴盔的小女子有了一段纏綿悱惻的網絡情緣,開始了時達數月的情感肉搏。接踵而來,就開始了自己的《紅網》人生,其中一篇叫《網上囈語》的拍磚文,竟然破天荒地獲得了河南省“天冠杯”雜文大賽二等獎,令人欣喜的是,一等獎還空缺,一下子囊括了十張“紅大媽”!
本命之年,躁動歸於平靜,恰逢論壇舉辦全國性的小小說大賽,拋出了一等獎五萬元的誘餌。於是乎,全國各路文學英豪如過江之鯽一般觸網而來,大有不“成功便成仁”之勢。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窮得叮當響的老楊同誌,竟也異想天開,勒緊褲腰帶,搭著樓梯,也想去摘此金桃。
勤奮是奇跡的父親。出人意料的是,一年光景好時光,現炒現賣,邊學邊像,憑著自己半桶水晃蕩的本事,挑燈夜戰,一發不可收拾,竟然敲打出了像《半碗米》一類的小小說數十篇,不為別的,隻為用“真情”替自己在道德銀行開一個戶頭。
文字是靈感的奴隸。愚子可造的是,其中的諸多出爐之作,在過五關斬六將後,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
狼煙總有散去的時候,大賽塵埃落定之後,如夢裏遇周公一般,一篇《誰占先》的千字文,憑著親情的力量,堂而皇之地摘了一個優秀獎,打包收下了十張福星高照的“老人頭”。
文字是人的附庸,人是錢的附體,讀者是作者的上帝。從此,心靈不再迷茫,靈感不再枯竭,鍵盤不再罷工,文字不再寂寞,老婆不再嘮叨,生活不再無聊!有此一樂,夫複何求!
作者
2011年1月於長沙思益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