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做人的美德,是人性優秀品質的體現。在生活中懷有寬容之心,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可以與大家進行良好的積極的溝通,人際交往中彼此能少一些怨恨和隔閡,多一些體貼和關懷。
一個擁有寬容之心的人,能夠友好地接受那些與自己在意見、習慣和信仰等方麵不同的人,即使遇到矛盾和衝突,他也不會因此而生氣和不滿。寬容最能夠表現出一個人的大度、耐心、明智與深謀遠慮。
用發自內心的寬容去諒解他人,甚至去擁抱你的對手;以善意的理解給他人同時也給自己帶來幸福與快樂,帶來美好的生活吧!
謙恭,自古便是君子之道。大度,也從來都是做人美德。試想:人生一世,不知道的事情太多,而放不下的事情更多。自大無謙何以曉得如何做人,度量狹小又何以在世間行走。所以,胸襟越是博大,裝下的東西就越多;度是越能包容,人生的道路就越寬。
懷大度心,走好人生之路
寬容是我們必須的選擇,一個人隻有學會了寬容,他才有足夠的心力走好人生的道路。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雖然整個社會都建立在互不相讓的基礎上,可良好的關係卻是建築在寬容互諒的基礎之上。”一顆不能承受傷害的心靈是脆弱而難以生存的,一顆不能諒解傷害並寬容異己的心靈是狂暴而可怕的,因為仇恨不僅傷害別人也折磨自己。此時,寬容顯得尤為可貴,它不僅是一個人、一個社會必要的德性,也是一種非此不可的生存智慧。隻有學會寬容,才有足夠的心力承擔生活的重負。
寬容的內涵非常豐富,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廣的胸懷,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即是對自己善待。寬容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藝術,是看透了社會人生以後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這是何等的氣度與胸懷!寬容的可貴不隻在於對同類的認同,更在於對異類的尊重——這也是大家風範的一個標誌。
智者能容。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懷寬廣,大度能容。因為他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看得深、想得開、放得下;也因為他非常狡黠地發現:“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仁者能容。富有仁愛精神的人,也必是寬容的人。他心存恕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苛求於己,也不苛求於人。所以,與刻薄多忌的人相比,寬容的人必多人緣、多快樂,自然也就多長壽了。
寬容是德,它饒恕所有令自己能接受或不能接受的是是非非。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夠贏得多少人。寬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事業、家庭和友誼才能穩固和長久。夫妻間除了要有愛情有信任,還要有寬容,總是為小事斤斤計較,就不可能白頭偕老;朋友間沒有了寬容就沒有了友誼,因為寬容是友誼的題中之義。領導寬容,就可以使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心。社會是一張彼此聯係的人際網絡,無人能獨自成功,因而使自己無論何時都記得去體諒身邊之人;知道孩子的成長必須有一片寬容的綠蔭,而避免因苛責所導致的苦果;知道二人世界必須有寬容做基礎,而能品嚐婚姻的幸福。寬容別人就等於寬容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創造生命的美麗。
當你學會寬容的時候,你便是真的領悟了生命的內涵,便能站到比別人更高的位置,看起問題和處理起事情來也會比別人更加透徹,更加有效;當你學會寬容,便因知道人生殘缺的本質而豁達,它會令你體諒人性弱點,走出生命固有的盲區,由此你將成為生活的智者。
謙恭有度,做人的君子之道
君子,自古便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做人如君子,待人就要謙恭。謙恭有度,講的是君子的情操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君子待人要謙,對待長輩更要恭謙有禮,但也不可謙恭過度,過謙則使人感覺到虛偽狡詐。隻有恭懷若穀的態度,才能給人尊敬的印象,敬人者人恒敬之,人們也會對謙恭者抱以尊敬。謙恭是高尚者的情操,是修養深厚的表現,是聖人君子的操守。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謙恭是一種美德,而且謙恭的美德深入人心,成為衡量君子小人、德操高卑的標準。
孔子講禮,十分注重道德修養,而虛心待人,謙恭應物正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據史載,孔子到了魯國的祖廟,見到每件事都詢問,孔子沒有去過魯國的祖廟,祖廟中的祭禮禮器多又不相同,孔子雖然聖明,怎能知道這些禮器呢?因為不知道所以就問,這是為人們做榜樣。
另據史載,一天,孔子和眾弟子乘馬車到一個地方去講學,見前麵有一個六歲左右的小孩在路上玩耍,不給讓路,孔子走上前對孩子躬身施禮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禮了。我們有要事在身,萬望高抬貴手,借個路讓我們過去吧!”
小孩說:“你們要回答我幾個問題。”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誇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老夫都略知一二。”
小孩便問:“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嗎?”孔子答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見,怎麼能知道多少呢?”小孩眼珠一轉,接著問:“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見,你知道有多少顆嗎?”“天上星星浩如煙海,如何數得過來呢?”孔子為難地說。小孩笑了,拍著小手說:“嗬,你又嫌多,那日頭就有一個,早上像冰盤,晌午像玉環,我問你什麼時候近,什麼時候遠?”
孔子想了半天還是回答不出來,便誠懇地對那個小孩說:“本人還是才疏學淺,以上事情確實不知,願拜你為師,請多指教。”說著磕頭便拜。後來,孔子常以此事教育弟子,說:“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吾師也。”
《菜根譚》中有句話叫做: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即自古建立功業的人,大多是謙恭圓融的人士,那些執拗固執、驕傲自滿的人往往與成功無緣。文王謙恭,渭河之濱訪太公,最終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劉備謙恭,三顧茅廬請臥龍,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麵。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公司老板一般喜歡謙恭好學的員工,而不喜歡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員工;在機關,上級往往器重謙恭有禮、溫文爾雅的下屬,而討厭那種盛氣淩人、自我滿足的“後起之秀”。
謙恭的人懂得怎樣尊敬別人,包容別人。虛懷若穀,常被用來稱讚謙恭之人,因為山穀胸懷空闊而羅納萬物,萬物生長其間,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長,得到了長久的來自於山穀的給養和尊重,同時萬物也裝飾和點綴了山穀,使山穀變得鬱鬱蔥蔥,生機勃發。所謂謙恭禮讓,敬人敬己就是這個道理。
謙恭,並不表示你低人一等。因此,你大可不必因謙恭而覺丟麵子,恰恰相反,待人謙恭,是一個人多禮的表現。而且,人生中的許多機遇往往是因你的謙恭虛心而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