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麵對“不可能”
能夠成就大事業的,永遠是那些信任自己的見解的人;是敢於想人所不敢想,為人所不敢為,不怕孤立的人;是勇敢而有創造力的,往前人所未曾往的人;是那些勇於向規則挑戰的人。
有一位老師,他帶領的班級在學校所有的競賽中總是名列前茅,有人向他取經,他走到黑板前寫下兩個大字:“不能”。然後問全班同學:“我們該怎麼辦?”
學生們馬上高高興興地大聲回答:“把‘不’字擦掉。”
是的,這就是答案了,擦掉“不”字,“不能”就變成“能”了。
不僅僅是這些學生,即使我們也需要這樣的教導,我們必須隨時提醒自己,把“不”字去掉,隻要“能”,這就是我們獲勝的秘訣。如果“不能”這個字在心中紮根,最終你會發現,即使是你擅長的事情,也會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15歲的男孩安泰在報上看到招聘啟事上有一份適合他的工作,欣喜不已。第二天安泰準時前往應征地點時,發現應征隊伍中已排了十幾個男孩。
如果換成一個認為“不能”的男孩,他可能會因此而轉身離去。但是安泰卻完全不一樣。他認為自己需要這個工作,並且能夠把它幹好,那麼接下來便是動腦筋,打敗前麵的應征者。他在一張紙上寫了幾行字,然後走到負責招聘的秘書麵前,很有禮貌地說:“小姐,請你盡快把這張便條交給老板,這件事很重要,謝謝你!”
秘書不無欣賞地看著安泰,因為他看起來精神愉悅,文質彬彬。也許別人她可能不會放在心上,但是這個男孩不一樣,她不願意拒絕他,所以她立刻將這張紙交給了老板。
紙條上麵是這樣寫的:
“先生,我是排在最後的男孩。在見到我之前請不要做出任何決定。”結果,安泰成功了。
事實上,他沒有理由不成功,雖然年紀很小,但是他知道如何去想,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抓住問題的核心,然後運用智慧解決它,並盡力做好。
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有人說,一個人無論現在年齡有多大,他真正的人生之旅,都是從設定目標的那一天開始的,以前的日子,不過是在繞圈子而已。
許多傑出人士都有自己明確的目標,他們花費了巨大的心血,努力照著計劃奮鬥,於是獲得了令常人羨慕的勝利。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裏還是一個封閉落後的地方。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嚐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是轉回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隻得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麼。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峰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跟在後麵。
十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八百英裏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鬥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蹤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央,方圓上千公裏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鬥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找到了北鬥星,在北鬥星的指引下,他成功地走出了大漠。這位青年人於是成了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如果不能確定一個核心的目標,如果不能朝著這個核心目標的方向努力,那最終的結果就隻能是失敗。隻有在確定了核心目標之後,不斷地朝著這個既定的奮鬥方向努力,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這也是所有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的先決條件。
如果目標不夠科學和明確,人就會像一隻“無頭的蒼蠅”到處亂飛亂撞,也許今天會為了成為一名優秀的會計師而找老師學習,明天又會為了成為一名文學家而到處搜集材料,到後天又不知道在為了什麼樣的不確定的目標而忙碌了。缺少明確的目標,還容易使人們的精力過於分散,時間分配也顯得雜亂無章,通常隻能是空忙一場,最終一事無成。
所以,莎士比亞曾提倡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要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定下明確的目標,然後再圍繞著這個奮鬥方向踏踏實實地不斷努力,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成功而不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