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汴梁(1 / 3)

[[[CP|W:250|H:190|A:C|U:http://file1.qidian.com/chapters/20126/29/2385196634766010345090421118622.jpg]]]大宋崇寧四年,此時又是一年一度的漕糧進京的日子,那東京汴梁的汴河之上立時比一般的時候更是熱鬧了許多,這宋朝的漕糧北運之事起源於兩漢之時,而後逐漸發展完善,到唐代之時發展到了第一高度,而到如今更是成了那東京汴梁每年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這漕糧最高之時有實征六百萬石,用於滿足那京城和各方駐軍的糧草,可以說這條運輸漕糧的汴河,就是這擁有人口百萬的當世第一大城,大宋國都東京汴梁的生命線。

而就在這漕糧搬運的碼頭之外,有一座酒樓,這酒樓占地極大,寬廣無比,而且樓層又高,明眼人一看就知這酒樓已經到了那能蓋大小的極限,隻要再大再高一點就犯了官府的忌諱,就有逾製之罪,這酒樓就是那自太祖開寶元年起,幾乎是大宋定都汴梁起就有的如今已經傳了有十代,有了一百三十九年,當今汴梁第一,乃至於是大宋第一的酒樓——周家樓。

在這酒樓的頂層天台之上,此時正站立著一人,此人身材壯碩,身高五尺有餘,(北宋尺的長短合今尺在30.9~32.9厘米之間,通常為31厘米左右,本書為了計算方便,就再短一點,一尺定為30厘米,後麵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後麵不再重複解釋)周身的肌肉把身上這身寶藍色的衣衫撐的鼓鼓的,看上去就是一個微矮的壯年漢子,可等到往那人臉上一看,就發現此人麵色白皙紅潤,還帶有一絲稚氣,頭頂既無巾又無帽,更無襆頭,這分明是沒有行過冠禮的少年。

要知道這冠禮雖是在五胡亂華、五代十國之時曾一時停止,但是自本朝定鼎以來,一些朝中重臣和文人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對大眾的強烈衝擊,主張要在全社會複興冠、婚、喪、祭等禮儀,以此弘揚儒家文化傳統。本朝那位世稱涑水先生。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鑒》,的司馬光司馬君實就曾痛心疾首地說道:

“冠禮之廢久矣。近世以來,人情尤為輕薄,生子猶飲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為之製公服而弄之。過十歲猶總角者蓋鮮矣。彼責以四者之行,豈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長,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

他認為廢除冠禮,使得人情輕薄,自幼至長不知成人之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司馬光在其《書儀》中,製訂了冠禮的儀式: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隻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為了順應時變,司馬光將《儀禮·士冠禮》加以簡化,使之易於為大眾掌握。此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襆頭。

有這名人作為表率,和眾多的文人士大夫的提倡,而本朝曆來尊崇文事,使得冠禮又重新開始盛行起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更夫走卒,商野小民隻要家中有條件的都要在自家孩兒成年之時舉行冠禮,就算家中實在貧苦,但也會由宗族安排,統一舉行冠禮,不過可能是因為十二歲實在是太小了一些,所以一般舉行冠禮的時間安排在一十五歲,如果過了十五歲還沒有舉行冠禮的那就隻有兩種可能,一是家中有喪,無法舉行,要麼隻有一條,非大宋之人。

不過看這少年的穿戴,不像是戴孝之人,又非蠻夷胡種,而且這少年能夠來到這周家酒樓的頂層,而且全身不是那伺候人的小廝打扮,分明是一個富家公子的模樣,也不是那因家中貧困而無法舉行冠禮的人家,那麼這麼看來,則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少年天賦異秉,發育的極好,未及成年,身軀就幾近成年漢子的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