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招考“取消加分”彰顯公平
最近一些地方相繼公布,今後大學生“村官”等六類服務基層項目的人員可定向考錄公務員,不再享受筆試加分等優惠政策,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錄加分日益泛濫,“你加我加等於大家都沒加”,並引起輿論的廣泛質疑。
在公務員考錄越來越炙手可熱的背景下,各地不盡相同、名目繁多的加分政策,讓無數的考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還未進考場的自己獲得起始分數,增加在競爭激烈的招考中被招錄的機會。論文獲獎、基層經驗、專業特長、少數民族等等加分項目,被考生們用到極致。正如高考加分一樣,造假成為無數考生的“墊腳石”,其中不乏權力操作,地攤證書也派上大用場。公務員加分造假大有泛濫之勢。
公務員考錄加分的初衷,體現的是對一些特殊群體給予適當照顧,也讓用人單位招錄到相關人才。例如,某職位需要具有基層工作經曆、某種專業特長的人才,企圖通過加分讓具備相應條件的考生“脫穎而出”。由於加分的誘惑實在太大,一些考生被迫鋌而走險,千方百計給自己尋找加分的理由。花樣百出的假加分便在公務員考錄的鑼鼓聲中先聲奪人,粉墨登場。
既然公務員考錄加分造假泛濫,影響公平公正,不如廢止加分政策,讓所有考生的起始分數都相同,都站在考錄短跑賽的起跑線上,讓每一位選手都能夠充分展示自己,最終靠實力拿到獎牌。對特殊群體的照顧和對專業人才的青睞,大可不必用加分的方式,完全可以通過在試卷中設置考查考生基層工作經驗或者專業特長的題目的方式,使他們在考試中輕鬆獲得別人難以獲取的分數,以體現照顧和青睞。同時,也可以在麵試中增加這些內容的考查,還可以設置一些特殊的崗位進行另外招考,有針對性地考查考生的基層工作經驗或者專業特長,給真正的人才一個發展平台,讓特殊崗位找到適合的主人。
(原載2010年9月10日《人才信息報》)
評職稱應更注重實際業務能力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調查顯示,76.5%的人認為職稱評定製度不能反映人的實際能力,大多數人認為其中尋租、作假、腐敗現象嚴重。(10月20日騰訊網)
職稱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與學識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等級稱號。而由於現行職稱評定條件的剛性,加之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地區為了麵上的平衡,諸如學曆、學位、外語水平和權威報刊雜誌發表的論文等容易被統一標準的“硬指標”,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單位業績、實際能力、工作態度等不好統一標準的“軟指標”,難以擠上職稱評定的台麵,這顯然是有待完善的。
把那些“硬指標”擺在桌麵上,來進行排序、篩選,表麵上看來是體現了公平公正。那些學曆高、通過外語考試、在權威報刊發表論文多的人,在職稱評定中占絕對優勢。但如果他們僅僅在這些方麵比別人優秀,而實際業務水平不高,是老師的講的課學生不喜歡聽,是醫生的病人不願意找他看病,是農技工作人員的農民不願意向他谘詢,將職稱完全評定到他們頭上,就顯得不合適了。
那些“軟指標”看起來不好準確掌握,單位業績、實際能力、工作態度沒有一個評價的具體標準,在評定中難以分出個子醜寅卯來。事實上,在專業技術人才服務對象心目中,這些“軟指標”才是“真正的硬指標”,他們能夠按照講課、治病、治蟲等的水平,給那些老師、醫生、農技人員等排出個甲乙丙丁來。作為單位,也完全能夠按照講課受歡迎,治病被選擇,治蟲受推崇的程度,對他們的綜合能力排出次序,並作為評定職稱的重要依據。而職稱評定的“硬指標”,對這些業務能力強的同誌來說,便容易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傷害他們的事業心。
職稱評定的標準和方式改革,就是要廢除或者淡化那些“硬指標”,強化“軟指標”,從而在專業技術人員中形成重能力、爭先進、講貢獻的良好氛圍,讓更多更優秀的同誌盡早成為業務能手和技術尖兵,擔當起更加重要的任務,推動專業技術進步和發展。
(原載2009年10月23-29日《人才信息報》)
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也應“在陽光下運行”
7月5日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的全國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座談會傳來消息,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製度將於2012年在全國各級各類事業單位實現“全覆蓋”(7月6日《新京報》)。
我國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製度自2006年開始實施。通過公開招聘,事業單位進人引入了公平競爭機製,把住了人員進口關,提高了新進人員的整體素質。然而,在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的大背景下,事業單位的“瓷飯碗”雖然不如公務員的“鐵飯碗”令人踏實,但也絕對算得上安身立命的不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