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二胡藝術與江南文化”為題,通過三篇共七章的論述,對二者之間的關係獲得如下認識:
第一,二胡藝術的形成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發展和西方音樂文化傳入內外兩種合力的結果,而江南地區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條件,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和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兩方麵都搶得了先機,從而為二胡藝術的形成創造了充要條件。
江南自古有著優越的生產和生活環境,自唐宋以降,江南經濟開始快速發展。尤其是明清時期,在江南商品經濟的帶動下,江南市鎮的興起和商業貿易、文化教育事業、民俗活動、各種音樂藝術品種等等的繁榮為二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至民國初期,江南二胡已經具備了比較良好的樂器演奏性能和豐富的演奏技法,在眾多中國弓弦樂器中脫穎而出。繁榮的江南民間音樂文化環境也培養出了周少梅、劉天華等優秀的二胡藝術家。而當曆史進入二十世紀,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在中西音樂文化的碰撞交流中,西方小提琴表演藝術優美的音樂及其精湛的演奏技術令中國的胡琴類弓弦樂器自慚形穢,因而激起了中國藝術家對中國弓弦樂器的革新之誌。劉天華先生由於自小在中西音樂文化並存的江南成長,得以學貫中西。正是他“一方麵采取本國固有精粹,一方麵容納外來潮流”,參照西方小提琴藝術和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從中西的調和與合作中打出一條新路來”劉天華:《國樂改進社緣起》,載劉育和編《劉天華全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開創出了現代二胡藝術。
任何藝術形式的出現都是特定曆史階段的社會文化的選擇行為。江南文化以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孕育出了江南二胡比較完善的樂器性能、音樂表現力和優秀的二胡藝術家,這是作為一門器樂獨奏藝術不可缺少的條件。正是具備了這些條件,江南二胡才順應了社會文化的選擇,在二十世紀初形成現代二胡藝術。在二胡藝術的整個形成過程中,江南文化作為二胡藝術的母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二胡藝術形成後,在其發展過程中,在江南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幾代江南二胡藝術家又肩負起推廣和傳播二胡藝術的重任,對二胡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在二胡藝術的“江南二胡音樂傳播期”,二胡音樂以劉天華的具有濃鬱江南風味的二胡曲為主。這一時期,二胡藝術的傳播者也幾乎都是江南人,他們深受江南傳統音樂文化的熏陶,他們的二胡演奏都具有濃鬱的江南風味。正是這一時期的第二代、第三代江南二胡藝術家繼承和發展了劉天華的二胡事業,以具有濃鬱江南風味的二胡曲和二胡演奏將二胡藝術逐漸推廣至全國,奠定了後來二胡藝術蓬勃發展的堅實基礎。在二胡藝術的“多地域風格拓展期”,專業二胡教育已逐漸形成規模,江南二胡藝術家們及其弟子又成為專業二胡教育的骨幹力量。尤其是地處江南的南京藝術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在這一時期培養出了大批江南二胡藝術家,這是建立在江南民間良好的二胡傳統的基礎之上的。這批江南二胡藝術家成為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以來推動二胡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一直活躍在國內外的二胡教育、創作和表演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