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用痛苦譜寫歡樂(3 / 3)

也有的旁觀者認為,這不是由於實際的困難,根子是在於音樂家的內心總是躊躇不定,他似乎不願意讓愛情在他的心中分享音樂的神聖地位。或許是他從未找到合適的婦女,或是他下意識地不需要。他的愛情之火燃燒得雖高,但火焰熄滅也很迅速。

後來,人們在整理貝多芬的一些信件中,還是找到了幾位引人注目的女性。其中,布魯斯維克姐妹兩人,早在1799年就認識了貝多芬,而且,她們還是尤莉亞的表親。妹妹約瑟芬一度成為寡婦,以經營博物館來養育4個孩子,生活的重負使她感到絕望。出於同情,貝多芬時常以音樂來激發她的勇氣。約瑟芬兩姐妹都會演奏鋼琴而且熱愛音樂,貝多芬曾為她們創作了《我想念你》二重變奏曲。1809年,貝多芬還把《鋼琴奏鳴曲》(作品78號)獻給了姐姐苔雷莎。苔雷莎生得清麗而富有魅力,也是終身未嫁。

還是音樂的媒介,貝多芬對約瑟芬產生了感情,1805年春,他對她的愛達到了高峰,貝多芬為此寫道:“啊!心愛的約(瑟芬),你對我的吸引是其他婦女所沒有的……整個的你,以獨特的風度——使我傾心於你——這吸引了我的全部感情……”可是音樂家又寫道:“……當我來到你跟前的時候,我以堅定的決心不讓愛的一粒火花在心中燃燒起來。”

的確,後來兩人的愛情枯萎了。在1807年秋天,貝多芬給約瑟芬寫信說:“為了你我的心情平靜,最好不見到你。”最終是約瑟芬改嫁給了施塔克堡男爵。

是什麼原因迫使兩人分手呢?人們在姐姐苔雷莎的日記中找到了答案。她寫道:“貝多芬!他是我們家的友人和知己,這是一個夢——一個美麗動人的靈魂!我的妹妹約瑟芬當她成為戴姆的寡婦時,為何不找他作為她的丈夫呢?她和他結婚會比和施塔克堡在一起要幸福些。母愛決定她放棄了她自己的幸福。”

的確,孤兒寡婦,需要有健康有力的人來加以保護和照顧,而貝多芬幾乎把自己的身心都獻給了神聖的音樂事業,他無暇顧及殘軀、貧窮和病痛,更不可能給別人以照顧。貝多芬和約瑟芬都有自知之明,他倆都有一顆高尚的心,他們為了生活必須要放棄愛情的幸福。

事實上,在約瑟芬再嫁離去,貝多芬對姐姐苔雷莎又燃起了戀情。關於這段羅曼史,不同的傳記存在不同的評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斷燃燒的愛情之火,始終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的靈感和源泉。與苔雷莎神交的那段甜蜜的日子,貝多芬思如泉湧,他創作了《命運》、《田園》等多部樂曲,著名的《熱情奏鳴曲》就是獻給苔雷莎的。因此,人們完全有理由認為,貝多芬與苔雷莎·布魯斯維克的愛情,是音樂大師一生中經曆時間最長,感情最為熾烈深沉的一幕,而且兩人還訂了婚。後來婚約毀了,貝多芬直到晚年,有時還在家裏手捧著苔雷莎的小雕像,口中喃喃自語,他凝神端視的眼中閃現著淚花。

從某種程度上說,貝多芬樂於沉湎情感,他孤獨,時時在尋求愛的慰藉。在1810—1812年,一個稀奇古怪的德國女子闖入了音樂家的生活。她叫柏蒂娜·布侖塔諾,是位過分熱情而愛表現的婦女,體態十分勻稱,黑眼睛。她是大詩人哥德的崇拜者,這位老詩人也把她看作心目中的小太陽。結果貝多芬也對小太陽著了迷,他給她寫情書,贈送曲子的手稿。

事實上,柏蒂娜的為人,在詩人瓦恩哈根的筆下栩栩如生,他說:“如果我不加抵製,柏蒂娜會把我完全變成為她的奴隸;她使周圍的男人怎樣陷入她的羅網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她使你感到再沒有比取悅於她更重要的了……她總是從和她在一起的男子身上得到什麼,她或尊敬他,利用他,戲弄他,或被男人所尊敬、利用、戲弄。”

1811年春,柏蒂娜同另一位年輕詩人結了婚,為此,心酸的貝多芬還是執著地給她寄去了充滿愛的信件。

如同他美妙的音樂,貝多芬一生也寫過不少情意纏綿的書信,其中最有名的是三封所謂的“致永久愛人書”。情書是在貝多芬寫字台中藏有苔雷莎雕像的同一抽屜中發現的,信上無收信人的姓名與地址,日期也不全,因此,對收信人身份至今人們仍在作種種推測。貝多芬的這些親筆信收藏在柏林國家圖書館,每年展出時間隻限於7月6日早晨到7月7日早晨的24小時內。信中處處洋溢著劇烈迸發的愛情和生命的震顫。

誰可能是“致永久愛人書”的接收者,人們猜測是多羅西婭·馮·艾特曼。她是一位奧地利軍官的妻子,1798年開始師從貝多芬學習鋼琴達5年之久,後來成為當時最著名的鋼琴家之一。她對貝多芬作品的理解闡釋出類拔萃,貝多芬的《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1號)就是獻給她的。自然,音樂大師也就成了多羅西婭家的常客,他時時得到她的款待和諒解。因而人們更多的是認為,多羅西婭與貝多芬的友誼完全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真誠坦率、親密無間的交往。

也有人認為信的接收者是貝多芬一度傾心的尤莉亞,但提不出有力的證據。當他晚年時,有人看到音樂大師的手上戴有一枚金戒指,就打趣地問,音樂家除了遠方的愛人之外,近旁是否還有其他愛人,可是音樂家若有所思,不置可否。

無情的歲月過去,貝多芬留給了世上許多音樂的瑰寶,還有他那不幸的愛情之謎。貝多芬留存在永恒的音樂天國裏,他不斷給人以精神的享受,也給人們留下了永久的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