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擺脫網癮的束縛(1 / 2)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中國傳媒大學聯合發布了我國首份小學生互聯網行為調研報告,約八成小學生9歲前就已接觸網絡,100個上網的孩子中就有7個屬於“網癮用戶”。

上網主要為了玩

上海和武漢的1200名6至12歲的小學生以及1200名小學生家長參與了此次調查。調查顯示,約8成小學生9歲前開始接觸互聯網,甚至部分小學生學齡前或1歲就已接觸網絡。網絡僅次於電視成為小學生最喜歡的第二媒介選擇。48.7%的小學生擁有網絡“個人空間”,10.7%的小學生擁有“個人網站”,其中成績較好的學生擁有個人網站的比例最高。“看動漫、電影、下載音樂”、“玩網絡遊戲”是小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上網玩過遊戲的比例超過9成,而把學習作為上網目的的學生不到一半。

7.1%小網民有網癮

調查中發現,7.1%的上網小學生有網癮,此外有網癮傾向的小學生比例也達到5.5%。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網絡成癮,這些小學生平時總想著上網,不能上網會感到不安、煩躁,認為在網上更快樂、更能實現自我,上網已給他們的學習和人際交往造成不良影響。專家認為“上網玩遊戲”是小學生患網癮的主要原因。家裏沒有電腦,到網吧去上網的學生更容易上癮。“網癮用戶”大都與家長限製上網“對著幹”,對不良信息的屏蔽能力更弱。

家長希望給網絡立法

有三成家長認為“遊戲造成的網絡成癮”是網絡帶來的最大威脅,近三成的家長擔心孩子上網浪費時間、荒廢學業。75.6%的家長選擇用“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戒除網癮,超過半數的家長選擇心理治療,僅有不到1%的家長會選擇電擊治療網癮。

對在電腦上安裝“綠壩”等上網行為管理軟件,多數家長表示無所謂,他們更傾向於通過限製孩子上網時間、上網內容來監控孩子的上網行為。超過六成的家長呼籲國家有關部門盡快製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超過四成的家長期望設立家庭網絡心理導師新職業,共同保障孩子綠色上網。

專家認為,對於孩子的上網行為應以疏導為主,切忌強硬限製,應引導孩子有效利用網絡,開拓視野,探索未知的世界。

心理壓力易造成大學生網癮

隨著高校擴招以及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大學生心理問題急劇增加。昨天由南京大學承辦的為期3天的“首屆兩岸四地高校心理輔導與谘詢高峰論壇”在南京隆重開幕。來自台灣、香港、澳門和大陸地區的幾十位高校心理專家將探討在大學生心理輔導方麵的經驗。

台灣輔導與諮商協會秘書長王智弘教授探討主題是對大學生在網絡成癮方麵的研究與分析。他告訴記者,大學生沉迷網絡時間久了會產生罪惡感,而導致大學生產生網癮問題的可能因素主要是遭遇生活問題的情緒壓力、有很強的自卑感、缺乏情感寄托以及人際衝突等,所以治療網癮不僅要改變學生的行為模式,更要解決他們的心理壓力,這樣才能治標又治本。

走出“網癮”,更要預防“網癮”

我們所說的網癮,專業的名詞叫做“互聯網成癮綜合症”。在1995年,紐約市精神病學家Ivan博士首次提出了“網絡成癮障礙”(IAD)。染上網癮的人常常會出現一些基本症狀,比如說上網時間失控,欲罷不能;即使不吃飯不睡覺,也一定要上網;有些人可能已經感覺到了自己的狀況卻仍無法自我控製。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擺脫網癮的困擾?

除了求助於專業醫生及機構,幫孩子有效戒除嚴重網癮之外,父母也可在家中,輔佐孩子一步步地擺脫網癮。

首先,幫助孩子先恢複規律,再去想學習。

許多父母強迫孩子立刻回到學校,以幫助他們逃離網絡。事實上,孩子學業落後一大段,冒然把他們拉回學校當中,隻會更加深他們的挫折感,往往會讓他們逃離的更快。所以父母親這時候應該采取漸進式的做法。

首先幫助孩子建立正常的生活作息,因為有能力過規律的生活,就代表擁有自製能力,當孩子有了自製能力,他們就更有心理籌碼擺脫網癮。

所以,父母親這時應絕口不提網癮,然後跟孩子打個商量:“這樣吧,你這個年齡正在長個兒,如果能睡眠充足,正常作息,那就會有好的體格,以後才更討女孩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