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的第一號食豬大國,中國人肉食中豬肉所占的比重有多少呢?下麵兩個統計數字能夠說明問題。1985年,全國豬肉產量為1654萬噸,同年的牛肉產量為46.7萬噸,羊肉產量為59.3萬噸。豬肉的產量是牛肉和羊肉產量之和的16倍,是牛肉產量的35倍多。1991年,全國生豬出欄頭數為32897萬頭,而同年的牛羊出欄頭數分別是1304萬頭和9816萬頭。生豬的數量約為牛和羊數量總和的3倍。透過這些數字,可以反過來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了家豬,中國人的餐桌上又會是怎樣一種景象?
說到中國的飲食文化,人們常常引用孔子的一句話來做精神的代表。那就是“膾不厭細,食不厭精”。這樣一種精益求精的執著而細致的追求,對於已有數千年曆史的食豬傳統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台灣人類學家李亦園先生講到美國人與中國人的飲食偏好,說過這樣的話:
美國人愛吃牛肉,以牛肉為最好的肉,所以牛排價錢總比豬排貴,這是人盡皆知的事。中國人的日常肉類以豬肉為最,比起美國人喜愛豬肉也是很明顯的,所以我的朋友沈君山博士前些時候寧舍牛肉而不能無豬肉,也表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
喜好豬肉既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那麼瀏覽一下國人在豬肉烹製方麵“食不厭精”的五花八門講究,以及千變萬化的特別吃法,也許能有助於理解為何這一文化中產生出了“亥日人君”、“烏將軍”、“黑相公”等一係列對豬的美稱。
從對豬肉美食的喜愛上看,中國人食用亥日人君的程度可以說是既完全又徹底:漢語中的“徹頭徹尾”這個成語用於此處顯得恰如其分,毫不誇張。因為從豬頭到豬腳和豬尾,從皮肉到內髒,乃至口條、耳朵、腦髓、豬血和大腸,幾乎沒有不吃的部位,也幾乎所有部位都能做成美味佳肴。或許世界上很少有其他動物能像中國人的黑相公這樣,在餐桌上得到如此充分的利用。國外學者對於中國人口味上的這種開放性和廣泛性常常感到驚訝。“在過去曾有不少嚐試把中國的貧窮看做是中國烹飪術的資本。秦衲(法國漢學家J.Gernet,又譯葛蘭言)說中國烹飪之富於創造性的原因是營養不良、旱災和饑荒,因為這些現象迫使中國人審慎地使用每一種可以食用的蔬菜和蟲子以及動物的內髒。”張光直先生爭辯說,以上看法也許是不錯的,但貧窮和由之而來的對資源的徹底的搜尋,隻能在烹飪的創造性上製造有利的條件,它們絕不能說是它的原因,不然全世界的貧窮民族不全就成為烹飪的偉人了麼?中國人在這方麵的創造性也許正是因為食物和飲食是中國生活方式裏麵的中心事物之一。
從“中心事物”的角度看做為中心肉類的豬肉,自然會有不同尋常的感受吧。從屠宰和廚師的職業眼光去看,一般所說的豬肉可分為豬身和髒腑下水兩大部分。豬身又可劃分為四種部位:即頭尾部(頭、腦、舌、尾);前腿部(頸、夾心、上腦、蹄、爪);方肉部(硬肋、軟肋、排骨、奶脯);後腿部(坐臀、彈子肉、蹄、爪)。前腿肉瘦肉占60%;後腿肉瘦肉占70%;方肉是五花三層,瘦肉占40%。
髒腑下水有肝、肚、腰、心、腸、肺、板油及花油、豬血等。
針對不同部位的性狀和口感差異,我國的烹調實踐總結出一係列區別對待的特殊製作方法。比如豬頭,因其肉少而皮骨多,無筋絡,膏汁多,適於燒、鹵、醃、熬凍、煮湯等。豬耳朵,皮夾脆骨而無肉,適於鹵、炒、鹽水等。豬舌頭,美其名曰口條,因肉質堅實而無骨,適於炒、鹵、醃、回鍋、鹽水等。豬腦,質嫩味鮮,適於氽、燴、熏、軟炸等。
對豬身不同部位的肉也是如此。如頸肉無骨無筋絡,肥瘦混合適於鹵、醬、肉丸、肉餡等。前腿中有一塊胸子肉,肉質較嫩,適於做肉絲、肉片、肉丁等。前蹄、前爪皮厚筋多,富含膠汁,適於燒、燉、鹵、煲湯等。方肉部中的五花、肋條適於燒、蒸、走油、煉油、煨湯等;大排骨,適用於煎、炸、燒、燴等;小排骨,肉質脆嫩,適於燒、烤、蒸、湯、椒鹽、糖醋等。後腿部有一外裏肌,是豬身上最嫩的肉,和方肉部中的內裏肌一樣適用於炒、爆、溜及做假雞絲、片等。其中臀尖,肉質細而嫩,適於片、絲、丁等。後蹄、後爪,適於燒、燉、煨、鹵、鹽水等。上成的新鮮豬肉,要講究瘦肉呈淺紅色,膘白,肉質堅實而有彈性,表皮無黏性,刀切處呈濕潤狀。皮薄、膘厚、表皮光滑無皺紋,奶頭小而硬,毛孔細,腿、耳、嘴均短是嫩豬,相反為老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