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探親(3 / 3)

許靜璋點點頭。“老姑老爺守城的時候,她就在王府裏呆著。蒙古人攻城之前,北京流民很多,純王府也設了粥棚,老姑太太每天親自出來看好幾次。”

錢姨娘問,“純親王的姬妾都送去了太原,她一個人留下了?真是不可思議。”

“也不是。有四個姬妾走到半路上,又折了回來。隻有兩個去了太原。前幾日我去看望老姑太太,正好趕上去了太原的那兩位姬妾坐車回來了。老姑太太想了半天,又把她們送走了。”

“為什麼?”

“老姑太太讓她們原回太原封地去,得不到她的允許不能再回王府了。”

女人們麵麵相覷,這是被放逐了嗎?

“那兩個女人哭鬧得很厲害,老姑太太說,她知道她們倆委屈,畢竟是她安排她們離開北京的。她們算是聽從了命令。但是,六個人一起啟程走出幾十裏地,有4個人把孩子托付給了那兩個人,自己半道返回了北京,決意和王爺一起共患難。這樣的情誼她不能不尊重。王爺下了必死的決心守城,北京城破大家都是死路一條,這種情況下,她們仍然不負王爺,王府自然不能負了她們。老姑太太讓那兩個姬妾好好地呆在封地養大孩子。過上幾年孩子大上幾歲,她會派人接孩子回北京受教育,說不定那時她們就可以一起跟回來。那兩個姬妾是哭著走的。”

“王爺呢?他怎麼說?”大太太問。

“王爺說老姑太太有燕趙之風,管理後宅也搞義不相負這一套。她既是王妃,後宅就是她說了算,他完全聽老姑太太的安排。”

可是老姑太太的這種做法卻引起了女人們的熱烈爭論,理論上說,那兩個姬妾也不是隻顧自己逃命,他們帶走了四個未成年的庶子,為純王府保留了血脈,不算沒有貢獻。北京戰事一平立刻返回,最後卻落個被放逐的命運,似乎有點冤。

許靜璋說,“老姑太太的想法不複雜,那4個笨女人離了王爺不想活著,那當然應該守著王爺了。那兩個姬妾沒了王爺可以,那就讓她們守著兒子活著。反正王府會好好供養,榮華富貴是有的。”

夏夕聽得極為佩服。如果這兩位跟沒事似的回來,大家照樣過日子,似乎真的對同生共死的笨女人不公平。

“這個事傳到宮裏,太後很讚賞老姑太太的做法。她們兩妯娌一向和睦,純親王守城,老姑太太寸步不離北京,重情重義也廣為稱道。皇上明年就要親政,太後跟老姑太太商量,想在咱們家為小皇帝選皇後。老姑太太推了四丫頭靜琳。”

這還真個爆炸性的好消息,老太太和大太太大喜。

“不過這個事現在還沒定下來,景賢長公主有位千金,據說品貌相當出色,與皇上也有青梅竹馬的情分。太後娘家,定國公府有位行三的嫡小姐,是太後的親侄女,也在人選當中。據說還有柳太傅家裏的嫡長女。老姑太太說,四丫頭進宮大約能定下來,能落個什麼位份目前還說不好,但是一個皇貴妃大約是跑不掉了。”

“當皇後的可能性有幾成?”老太太問。

“說不好,現在各府都在積極籌謀,長公主和定國公府把太後纏得很緊。太後雖然說過想在我們府裏選皇後,但是難保不被他們說活了心思。”

夏夕想想靜琳,14歲的小姑娘,天真可喜,聰明伶俐,依然是個活潑單純的孩子。她自幼接受二太太嚴格的管家訓練,如果嫁個門當戶對的青年,一定是個優良的主婦,幸福的小女人。當皇後,聽上去的榮耀和能得到的幸福完全不成比例,和幾十上百個女人共有一個丈夫,還不能妒,不能怨,想起來就覺得好可憐。

但是對於忠勤侯府,這是個了不起的好消息,這天之後,侯府上下都處在一種興奮與幸福的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