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某戒毒案例解析
湖北省沙洋強製隔離戒毒所張光銳塗小海
20世紀70年代末出生的他,在人生歲月的長河中,在他走過的33個年頭裏,似乎充滿著一個接一個的傳奇。他出生於教育世家,曾經是某名牌大學的“天之驕子”。2000年大學畢業後,他順利進入教育係統工作。事業蒸蒸日上,家庭和諧美滿。這一切都那麼一帆風順,幸福和自豪溢於言表,不少同齡人為之羨慕不已。然而一次偶然染上毒品的他,掀起了人生的波瀾……本文將從鄧某染毒、戒毒及我們的工作體會的角度作一些解析,以此與參與禁毒人民戰爭的朋友共同探討戒毒工作這一課題。
一、命運:在這裏轉了一個彎
2002年5月的一天,一位好友的女朋友從外地回家,鄧某應邀參加朋友聚會。在酒酣耳熱之後,歌舞升平之中,那位朋友拿出毒品與好友分享。年輕的鄧某,初涉世事,在朋友花言巧語的誘導下,強烈的虛榮心和好奇心作崇,使他的理智在那一刻幾乎回歸到了“零點”。他嚐試了人生中的第一口海洛因。就在這一刻,他的命運從此轉了一個彎。從“第一口”到斷斷續續,再到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惦念”。沾染上毒品的他,自知吸毒是一種醜惡的行為,無法麵對自己的父母、妻子、親朋好友和單位同事、領導。一邊是毒魔的控製,一邊是“正道”抉擇,成天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此時此刻的他,身心一天天憔悴,精神一天天萎靡,生活仿佛從天堂掉進了地獄。直到2004年的一天,終於到了紙包不住火的時候,家人發現了他的巨變,他承載著更大的親情壓力,擔心自己的醜惡行為暴露無遺,開始了更加痛苦的掙紮。
二、抉擇:陣痛從這裏開始
他的痛苦掙紮,親人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一邊陪伴著他一起掙紮,一邊苦苦尋覓著幫助他的辦法。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選擇手術治療。2005年,鄧某在家人的陪同下,輾轉到上海,選擇了當時最先進的手術戒毒。此後,在親人的關心和幫助下,他保持了將近5年的操守。然而,與生俱來的好奇天性與不成熟的心智,依然影響著他。2009年5月,平日喜好飲酒的鄧某,在一次與朋友喝得酩酊大醉後,有朋友告訴他麻果解酒效果很神奇。他嚐試了第一次,果然有效。而後,他又回到了那個無常、幻覺與痛苦並存的世界,稍有不順心的事或是醉酒便念上麻果。雖然每次量不大,不頻繁,但是對其身心的傷害很大。當他清醒時,從網上查資料得知,麻果的危害對大腦的損傷是不可逆轉的。盡管鄧某當時也是一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但是家人和他本人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他的親人們知道隱瞞不是辦法,穩住工作也不是辦法,必須得先“救命”。萬般無奈之下,他的父母和當地民警商議送他去強製隔離戒毒。於是,“無助”的他,無可奈何地作出了又一次更加“痛苦”的選擇,被迫送到了沙洋強製隔離戒毒所。
心靈蘇醒迎來的陽光普照三、蘇醒:靈魂從這裏得到拯救
然而,被送到強製隔離戒毒所的他,對被強製戒毒不理解,對沙洋的環境也一無所知,對自己的出路也是那樣迷茫,思想一片混沌,內心很是惶恐。到了沙洋戒毒所後,鄧某的第一印象是軍事化的管理,學校式的院落,環境整潔優美,戒毒人員們的臉上也不是那麼的“愁雲密布”。他在心裏雖然有些緩和,但是並沒有真正看到希望和出路。直到經過生理脫毒、入所教育,再分配到大隊進入康複鍛煉。期間,他親身體驗了民警心理谘詢師王琴每周與學員們上課時溫婉的勸說,聆聽了大隊領導張廣彥對他語重心長的悉心教導,感受了大隊負責管教工作的領導伍強在生活上的默默關懷。還有場麵壯大的矯治文化節開幕式團體操,氣勢磅礴的拔河比賽;書法、繪畫盛宴;文藝晚會、運動會等文體項目豐富多彩;演講比賽是那麼催人淚下……他積極參加所有的文體活動。他的心得體會、征文、演講材料得到了大隊長的悉心指導,多次獲獎,在省關工委組織的“中華魂”讀書活動征文比賽中,還獲得了全省三等獎。在這個特殊的場所,在警官們的言傳身教下,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他用淚水和汗水,澆灌著成長的鮮花,重新找回了自信,心靈一天天得到了複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