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追求行業排名,也不求一定要做到多大,而是希望我們的人和經營行為都能被社會信賴和尊重。
——王 衛
逆流而上,延伸產業鏈
2013年11月12日零點,“天貓”數據直播室的大屏幕定格在“350億”。就在去年的同一時刻,這個數字隻是停留在“191億”。這就是說,2013年“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支付寶的銷售額達到九月份全國零售總額的一半,同比增長83%。如此驚人的數據顯示出電子商務的巨大發展潛力,對於一直身在其中的快遞行業來說難免眼紅,逆流而上涉入電商似乎勢在必行。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快遞行業就刮起了一陣陣“送而優則商”的跨界風。圓通快遞開設了一個農產品銷售網站——“新農網”;申通推出“久久票務網”,從事火車票、汽車票等網上票務的代購與配送;中國郵政和TOM集團聯合打造了一個購物平台——“郵樂網”,主打服飾、鞋帽、家電等產品的銷售;宅急送推出E購宅急送網上平台;就連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也推出了電子設備的維修服務。
如果說將產業鏈向上延伸是快遞業的發展潮流,那麼,對於王衛而言,涉足電商不僅僅是順勢而為,更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使然。王衛心裏不糊塗,在順豐6000多個營業網點和200億銷售額的繁華背後其實暗潮洶湧。
2008~2012年之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0萬億元增加到52萬億元,漲幅約為70%,而M1貨幣量從16.6萬億元增加到30.9萬億元,漲幅為86%。可見,現實的支付手段和購買力在不斷下降。這進一步造成了地價、物價、油價、人力成本等的大幅上漲。對於“勞動密集型”的順豐速運而言,70%以上的成本構成源於地租、人員成本、油費等。順豐的網點覆蓋了全國300多個大中城市和1900多個縣級市或縣區,集散中心和中轉站的用地量是相當大的,運輸貨物所需的汽油量也是非常多的,地價、油價的微小增長就會造成總成本的巨幅提升。舉個例子而言,如果順豐員工的平均月薪是4000元,按照15萬的總人數來計算,工資上漲10%,那麼順豐的整體人力成本就要增加6000萬。由此可見,宏觀經濟的變化將對順豐的運營造成巨大的負擔。
而運營成本的增加、利潤率的下降又會加劇快遞行業內部的競爭,順豐的生存空間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快遞界的同行加緊步伐,逼近順豐的中高端市場。“四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彙通、韻達)正積極備戰航空貨運,試圖追上順豐時速,搶奪市場份額。此外,像聯邦快遞、UPS這樣的國際巨頭也在暗中窺視,伺機而動,隨時準備凶猛殺入。
與此同時,“四通一達”幾乎分食了淘寶的業務量,大多數淘寶客戶對於價格比較敏感,對時效性本身的要求不高,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同“四通一達”形成了穩定的合作習慣。所以,這樣看來順豐的優勢似乎沒有用武之地。若想拓展淘寶市場,必然也是困難重重。
國內60%的快遞源自淘寶,剩下的主要來自各大電子商務網站。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電商巨頭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各種包郵的活動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然而,讓利於消費者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一部分轉嫁到商品價格上,另一部分則由快遞行業來承擔。這就難免會降低順豐在電商快件上的利潤。此外,現有的研究表明,電商自建物流體係所需的配送成本比第三方配送至少低25%。因此,京東、蘇寧、1號店紛紛著手構建自身的物流體係。曾經的客戶即將變成未來的競爭對手,這一方麵減少了順豐的業務量,另一方麵又增加了潛在的威脅。
環顧順豐,十麵埋伏。想要殺出重圍,順豐就不得不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創造更多的收入來源。不管是“形勢所逼”還是“蓄謀已久”,逆流而上涉足電商似乎是王衛的唯一選擇。
“觸電”:連遭打擊
2012年6月1日,“順豐優選”上線,王衛正式“觸電”。然而這個在電商領域不足兩歲的嬰幼兒有著不為人知的前世今生。誰也不會想到,順豐的電子商務之路源自偶然一次的“粽子”經曆。
2009年端午期間,順豐速運嘉興分區的快遞員按部就班地將快件送往所分管的區域。不同以往的是,客戶簽收之後他們並沒有立刻撤退,而是趁機向客戶推銷遠近聞名的“五芳齋粽子”。此時正是端午佳節,粽子必然是每家每戶的必備之物。對於客戶來說,粽子已然自動送上門,何樂而不買呢?這個小小的嚐試幫助五芳齋賣掉100多萬元的粽子,當然也給順豐帶來了一筆意外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