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三個兵種中的每一個兵種都要以國家的某一方麵的力量為基礎,例如步兵以人口為基礎,騎兵以馬匹為基礎,炮兵以現有的財力為基礎,這些都是外在的決定性因素。我們從各個民族和各個時期的曆史概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因素所起的主導作用。

但我們必須有一個可以用來作比較的標準,我們用可以計算的因素――錢財消耗,來代替這個比例的整個第一項。在這方麵,一般說可以相當精確地指出:根據一般經驗,一個150匹馬的騎兵連,一個800人的步兵營和一個有8門6磅火炮82的炮兵連,其裝備費用和維持費用是差不多的。

至於這個比例的另一項,即一個兵種與另一個兵種相比作用究竟大多少,就更難得出確定的數值了。如果這個數值隻取決於火力的大小,那麼也許還有可能把它求出來;但是,每個兵種都有自己專門的任務,都有自己的不固定的活動範圍,以至於無法擴大或者縮小它;更何況,活動範圍的大小隻能引起作戰方法形式上的變化,不會帶來決定性的不利。

人們常常談到經驗在這方麵提供的根據,認為從戰史中可以找到足夠的根據來確定各兵種的比例。但這隻是一種空談,因為它不是以事物財富本質和必然性為依據的,所以在研究性的考察中可以不考慮它。

即使可以為各兵種最恰當的比例設想出一個固定的數值,這個數值也是一個無法求出的未知數X,因而這樣做隻不過是玩概念遊戲而已。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說明,同一個兵種在數量上比敵軍占很大優勢或處於很大劣勢時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炮兵可以增強火力,是各兵種中最可怕的兵種。軍隊缺乏它就將明顯地削弱自己的威力。另一方麵,它也是最難於運動的兵種,它使軍隊變得不靈活。它總是需要部隊掩護,因為炮兵不能進行單兵作戰,所以,如果炮兵過多,配屬給它的掩護部隊無法抗擊敵軍的所有攻擊,炮兵就會落到敵人手中,從而帶來新的不利(三個兵種中惟有炮兵有這種不利):炮兵的主要裝備(即火炮和彈藥車)可能會立刻被敵人用來對付我們。

騎兵可以加強軍隊的運動能力。如果騎兵過少,一切行動就會變慢(步行),各種行動就必須更加謹慎地進行組織,戰爭要素的燃燒速度就會變慢。這樣,結滿勝利果實的莊稼就不能用大鐮刀而隻能用小鐮刀來收割了。

騎兵過多,固然不能認為軍隊的力量就會受到直接的削弱,也不能認為軍隊的內部比例失調,但是,給養方麵的困難增加了,軍隊的力量自然會受到間接的削弱。少用1萬名過多的騎兵,就可以多用5萬名步兵。

由於某個兵種比例不當而產生的上述特點,對於狹義的軍事藝術來說更為重要,因為狹義的軍事藝術是研究運用現有軍隊的學問。現有軍隊交給一個統帥指揮時,通常各兵種的比例已定,統帥對此也沒有太多的決定權。

某個兵種比例不當會使作戰的特點發生以下變化:

炮兵過多,作戰必然帶有更多的防禦性和被動性。這時,必須更多地利用堅固的陣地、較大的地形障礙,甚至是山地陣地,以便利用地形障礙來防衛和保護大量炮兵,讓敵軍前來自取滅亡。整個戰爭就將以莊重而又緩慢的小步舞節奏進行。

炮兵不足時,我們將主要采取進攻的、積極的和運動的原則。行軍、吃苦耐勞就成了我們的特殊武器。於是,戰爭變得更複雜、更活躍、更曲折。大的軍事行動將轉化為許多小的軍事行動。

在騎兵特別多的情況下,我們將尋找廣闊的平原並樂於采取大規模的運動。同敵人保持較遠的距離,我們就可以得到更多和更舒適的休息,而不給敵人以安寧的機會。我們由於控製著空間,因此敢於進行更為大膽的迂回和更加冒險的運用。我們可以很輕鬆地運用佯攻和奔襲。

騎兵嚴重缺乏會像炮兵過多那樣減弱軍隊的運動能力,但不能像炮兵過多那樣增強軍隊的火力。在這種情況下,小心謹慎和擅用策略就成了戰爭的主要特點。始終接近敵人,以便時刻監視敵人;避免作迅速的、尤其是倉促的運動;總是以大量集中的兵力緩慢前進;寧可進行防禦和選擇複雜的地形;必須進攻時就直搗敵軍的重心,這些都是在這各種情況下的自然傾向。

作戰方式由於某一兵種過多所發生的上述變化很少是這樣的全麵和徹底,以至於僅僅或者主要是這種變化就決定了整個行動的方向。采取戰略進攻還是戰略防禦,在這個戰區還是在那個戰區,進行主力會戰還是采取其他作戰手段,這些都取決於其他更重要的條件。如果人們認為不是這樣,那麼他們恐怕至少是把次要問題當成主要問題了。但是,盡管主要問題已經由其他原因所決定了,某一兵種過多總還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在戰爭的各個階段和各個具體活動中,人們在進攻時也可能是小心和慎重的,而在防禦時也可能是果斷和勇敢的,等等。

戰爭的特點也能對兵種的比例產生顯著的影響。

第一,依靠後備軍和民兵進行的民眾戰爭,自然隻能建立大量的步兵。因為在這種戰爭中,缺乏的往往是裝備而不是人員,而且裝備也隻限於一些最必需的東西,一般來說,建立一個擁有8門火炮的炮兵連所需要的費用完全可以用來建立兩個或三個步兵營。

第二,兵力弱的一方同兵力強大的一方作戰時,如果不能從民眾武裝或與此相近的後備軍中尋求出路,那麼,增加炮兵就是兵力弱的一方謀求均勢的最簡捷的手段,這樣既可以節省人力,又可以加強自己軍隊的最根本的因素火力。而且,兵力弱的一方的戰區往往比較小,這對炮兵來說更為適用。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的後幾年就曾采用過這種手段。

第三,騎兵是適於進行運動和大規模決戰的兵種。在戰區遼闊、需要廣泛機動和企圖進行決定性打擊時,使騎兵超過一般的比例是很重要的。拿破侖就在這方麵提供了一個範例。

進攻和防禦本身對兵種比例沒有什麼實際的影響,這在以後我們談到軍事行動的這兩種形式時才能講清楚。在這裏我們隻想說明一點,進攻者和防禦者通常都在一個空間內行動,至少在許多情況下,他們都可能有同樣的決戰意圖。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回憶一下1812年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