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初步追擊隻是發揮勝利潛力的第一步,隻有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勝利的效果才僅僅表現在這種初步追擊上。勝利的潛力的作用是由其他條件決定的。我們不準備在這裏談這些條件,但是我們不妨談談追擊的一般情況,以免在可能涉及到它的場合一再重複。

繼續追擊就其程度來說又可分為三種:單純的追蹤、真正的緊逼和以截斷敵人退路為目的的平行追擊。

單純的追蹤可以使敵人繼續退卻,一直退到他認為可以再度發動一次戰鬥的地點為止。因此,單純的追蹤能夠充分發揮已得優勢,可以得到失敗者所不能帶走的一切,如傷病員、疲憊不堪的士兵、行李和各種車輛等。但是,這種單純的追蹤不能像下麵兩種追擊那樣使敵方軍隊進一步瓦解。

如果我們不滿足於把敵人追到原來的營地和占領敵人放棄的地區,而是要索取更多的東西,也就是說,每當敵人的後衛要占據陣地時,我們就用前衛發起攻擊,這就可以促使敵人加速運動,使敵人加速瓦解。敵人的瓦解主要是由於敵人在退卻中毫無休止地逃竄引起的。對士兵來說,在強行軍後正想休息時又聽到敵人的炮聲,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苦惱的了。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天天遇到這種情況,就可能引起驚慌失措。在這種情況下,失利的一方就不能不承認,自己已無力抵抗,隻能服從對方的意誌。這樣一種意識會對軍隊的精神力量造成極大的削弱。如果能迫使敵人在夜間退卻,那麼,緊逼追擊就將達到最好的效果。因為,假如失敗者在傍晚時被迫離開選定的營地(不論這個營地是整個軍隊用的還是後衛用的),他們就隻能進行夜行軍,或者至少在夜間繼續後撤另找宿營地,這兩種情況差不多,但勝利者卻可以安然度過一夜。

在這種情況下,部署行軍和選擇營地還取決於許多其他條件,特別是取決於給養、較大的地形障礙、大城市等,因此,企圖利用幾何學的分析來說明:追擊者可以擺布退卻者,迫使他在夜間行軍,而自己在夜間卻可以休息,這是可笑的書呆子的做法。盡管如此,在部署追擊時,采用緊逼追擊的方法仍然是正確適用的,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追擊的效果。實際上這種追擊方法人們很少采用,因為追擊的軍隊自己在確定宿營地和支配時間方麵比通常情況下要困難得多。拂曉時出發,中午到達宿營地,剩下的時間籌措生活之需,夜間休息,這比完全根據敵人的運動來確定自己的運動要輕鬆得多。在後一種情況下,總是在最後極短的時間內做出相關決定,有時清晨出發,有時傍晚出發,一天之中總要同敵人接觸上幾個小時,進行小規模的遭遇戰,打上一陣炮戰,部署迂回作戰,簡單地說,要采取各種必需的戰術措施。對追擊的軍隊來說,這當然是相當沉重的負擔,而在負擔本來就夠多的戰爭中,人們總想擺脫不必要的負擔。上述考察是正確的,它適用於整個軍隊,通常也適用於強大的先鋒部隊。出於這些原因,第二種追擊,即緊逼退卻者的追擊,是相當少見的。甚至拿破侖在1812年對俄戰局中也很少使用這種方法。原因很明顯,在戰局尚未達到目的之前,艱難困苦就已經使他的軍隊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然而,在其他的戰局中,法國人在緊逼追擊方麵卻出色地發揮了他們的力量。

第三,此種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種追擊方法,就是向失敗者退卻的最近的目的地進行平行追擊。

任何失敗的軍隊在自己身後總有一個他退卻時首先渴望達到的目的地。這個目的地可能是山口關隘,不預先占領它繼續退卻就會受到威脅;或者是大城市、倉庫等,先敵到達那裏具有重要意義;或者是堅固的陣地、同友軍的會合點等,到達那裏就能夠重新獲得抵抗能力。

如果勝利者沿著同退卻者平行的道路向這一地點追擊,這將使得退卻者更加急劇地加速退卻,最後可能變成逃竄。在這種情況下退卻者隻有三種應付的對策。第一種是迎擊敵人,通過出敵不意的攻擊,來爭取獲勝的可能性。不過,從失敗者的處境來看,這種可能性不大。隻有英勇果敢的統帥和雖敗不潰的優秀軍隊,才有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隻有在極少的情況下失敗者才會采用這種辦法。

第二種對策是加速退卻。這恰好是勝利者所期待的,因為這很容易使部隊過度勞累,使大批人員掉隊,使火炮和各種車輛損壞,造成巨大的損失。

第三種對策是避開敵人,繞過容易被對方截斷的地點,離敵人盡量遠一些,比較輕鬆地撤退,從而避免匆忙退卻時的不利情況。這是三種對策中的下策,它通常像一個無力償還債務的人又欠下一筆新債一樣,隻會導致更為狼狽的局麵。但是在有些情況下,這個辦法還是有效的,甚至有時還是惟一的對策,而且也有成功的先例。然而,人們采用這種辦法大多不是借此達到目的,更多的是由於其他令人難以容忍的理由,這就是害怕同敵人進行真正的戰鬥。害怕同敵人進行真正的戰鬥的統帥多麼可憐啊!不論軍隊的精神力量受到多大的挫折,不論對自己同敵人遭遇時在這方麵將處於劣勢的擔心是多麼正確,膽小怕事,回避同敵人戰鬥,隻能對自己更加不利。假使拿破侖在1813年回避哈瑙會戰75而在曼海姆或科布倫茨渡過萊茵河,那麼,他甚至不能像在哈瑙會戰後那樣把三四萬人帶過萊茵河了。這說明,失敗者完全可以利用防禦的有利地形,周密地準備和謹慎地進行一些小規模的戰鬥。正是通過這些戰鬥才能使軍隊的精神力量重新振作起來。這時,哪怕取得一點點成功也會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有利效果。但是,對大多數的指揮官來說,作這種嚐試必須克服自己的疑慮,而避開敵人,初看起來似乎容易得多,因而人們往往願意采用這種方法。然而通常情況下,失敗者避開敵人恰好最能促使勝利者達到目的,而使自己徹底失敗。但這是指整個軍隊說的,至於一支被截斷的部隊企圖通過繞開敵人重新同其他部隊會合,那是另一回事。因為,這種情況下,形勢有所不同,而且獲得成功的例子也不少見。這種奔向同一目標的賽跑的條件是:追擊者要有一支部隊緊跟在退卻者的後麵,收集一切被遺棄的東西,使退卻者一直感到無法擺脫掉敵人。在布呂歇爾從滑鐵盧追擊法軍到巴黎的過程中,其他方麵都可以稱做典範,而惟有這一點沒有做到。

這樣的追擊同時也會削弱追擊者本身的力量。如果退卻的敵軍可能會被另一支強大的軍隊收容,或者率領它的是一位傑出的統帥,而追擊者尚未做好消滅敵人的充分準備,那就不宜采用這種追擊方法。但如果情況允許,這種手段卻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失敗的軍隊的損失會隨著傷員和掉隊士兵的增多而增大,士兵時刻擔心被消滅,精神力量因而受到極大削弱,以至於最後幾乎無法再進行真正的抵抗。每天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不戰被俘。在這種萬分幸運的時刻,勝利者無需擔心分散兵力,可以盡可能地把他的軍隊都投入這個旋渦之中,截擊敵人小分隊,攻占敵人未及防守的要塞,占領大城市等等。在出現新的情況以前,他可以為所欲為,他越是敢作敢為,新的情況就出現得越遲。

在拿破侖的戰爭中,通過巨大的勝利和出色的追擊而取得輝煌戰果的例子是不少的。我們隻要回憶一下耶拿會戰、累根斯堡會戰76、萊比錫會戰和滑鐵盧會戰就夠了。

第十三章 會戰失敗後的退卻

在失敗的會戰中,軍隊的力量受到了破壞,而精神力量受到的破壞比物質力量受到的破壞更大。在新的有利情況出現以前進行第二次會戰,必將招致徹底的失敗甚至全軍覆滅。這是軍事上的一條公理。退卻應該進行到力量的均勢重新恢複時為止,這種均勢的恢複或者是由於得到了增援,或者是由於有堅固的要塞作掩護,或者是由於有較大的地形障礙可以利用,也可能是由於敵方兵力過於分散。均勢恢複的遲早取決於損失的程度和失敗的大小,但更多地取決於自己的對手是什麼樣的敵人。戰敗的軍隊的處境在會戰後沒有絲毫改變,但這支軍隊卻在退卻後不久就重新整頓就緒,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嗎!其原因或者是勝利者精神力量比較弱,或者是會戰中所獲得的優勢不足以進行強有力的追擊。

為了利用敵人的這些弱點或錯誤,為了不在形勢所要求的範圍以外多退一步,更主要的是為了盡可能保持自己的精神力量,退卻必須緩慢地進行,必須且退且戰,一旦追擊者在利用優勢時超過了限度,就予以大膽而勇敢的反擊。偉大的統帥和善戰的軍隊的退卻,往往像一隻受傷的獅子退卻一樣。這是退卻的最好的理論。

實際上,人們在擺脫危險處境的時候,往往不是迅速地擺脫危險,而是喜歡玩弄一些無用的形式,無謂地浪費時間,這樣做確實很危險。久經鍛煉的指揮官認為迅速擺脫危險這一原則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不能將擺脫危險同會戰失敗後的總退卻混為一談。誰認為在退卻中通過幾次急行軍就可以擺脫敵人,就很容易站穩腳跟,誰就大錯特錯了。一開始必須盡可能緩慢地退卻,一般說來,以不受敵人的擺布為原則。要堅持這個原則,就必須同緊追不舍的敵人浴血奮戰,為此做出犧牲是值得的。不遵守這一原則,就會加速自己的退卻,不久就會潰不成軍。在這種情況下,僅僅掉隊的士兵就會比進行後衛戰時可能犧牲的人還要多,而且,連最後僅剩下的一點勇氣也會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