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年7月10日於柏林

補充說明

在我死後人們將會發現的這些論述大規模戰爭的手稿,像目前這個樣子,隻能看做是對那些用以建立大規模戰爭理論的材料的搜集。其中大部分我是不滿意的。而且第六篇還隻能看做是一種嚐試,我本來準備對這一篇進行徹底改寫並另找論述的方法。

但是在這些材料中一再強調的主要問題,我認為對考察戰爭來說是正確的。這些問題是我經常麵對實際生活、回憶自己從經驗中和同一些優秀軍人的交往中得到的教益而進行多方麵思考的結果。

第七篇是談進攻,這些問題隻是倉促地寫下來的。第八篇談戰爭計劃,我原打算在這裏特別闡述一下戰爭中的政治和人的有關問題。

我認為第一篇第一章是全書惟一已經完成的一章。這一章至少可以指出我在全書到處都要遵循的方向。

研究大規模戰爭的理論(或稱戰略)是有特殊的困難的。可以說,隻有很少數的人對其中的各種問題有清楚的概念,即了解其中各種事物之間的必然聯係。在行動中大多數人僅僅以迅速的判斷為根據,而判斷有的很正確,有的就不那麼正確,這是由人們才能的高低決定的。

所有偉大的統帥就是這樣行動的,他們的偉大和天才部分地表現為他們的判斷總是正確的。因此,在行動中人們將永遠依靠判斷,而且單靠判斷也就足夠了。但是,如果不是親自行動,而是在討論中說服別人,那就必須有明確的概念並指出事物的內在聯係。由於人們還很缺乏這方麵的素養,所以大部分的討論隻是一些沒有根據的爭執,結果不是每個人各持己見,就是為了顧全對方而和解,走上毫無價值的折衷道路。

在這些問題上有明確的觀念並不是毫無用處的,而且一般說來,人們都傾向於要求明確性和要求找到事物間的必然聯係。

為軍事藝術建立哲學理論是非常困難的,人們在這方麵所做的許多失敗的嚐試,使大多數人得出結論說,建立這樣的理論是不可能的,因為這裏研究的是固定的法則所不能涵蓋的東西。如果不是有很多毫無困難就可以弄清楚的原則的話,我們或許會同意這種看法,並放棄建立理論的任何嚐試。這些原則是:防禦帶有消極目的,但卻是強而有力的作戰形式,進攻帶有積極目的,但卻是比較弱的作戰形式;大的勝利同時決定著小的勝利,因此戰略的效果可以歸結到某些重心上;佯動是比真正的進攻較弱的一種兵力運用,因此隻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采用;勝利不僅是指占領地區,而且也指破壞軍隊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後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隻有在會戰勝利後的追擊中才能實現;經過戰鬥而取得的勝利的效果總是最大的,因此從一個戰線和方向突然轉移到另一個戰線和方向,隻能看做是一種迫不得已的下策;隻有在具有全麵優勢或者在交通線和退卻線方麵比敵人占優勢時才能考慮迂回;同樣,隻有在上述情況下才能占領側麵陣地;進攻力量在前進過程中將逐漸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