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思想史、哲學史和教育史上,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在這燦爛的群星中,有一顆特別耀眼,令世人矚目,那就是孔子。孔子從齊魯大地走來,以他的思想和學說、智慧和遠見,走向了中國,走向了世界。
在中國,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議以後,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對中國發展的曆史進程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曆代統治者把孔子捧上“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神壇,打的是孔子的旗號,推崇的則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忠孝節義”、“男尊女卑”,以及“皇權論”、“等級論”、“尊卑論”等等維護封建統治的“偽儒學”。宋代學者朱熹迎合封建統治的需要,編著了《論語集注》一書,這本書的注文更是科舉考試的立論根據(金池主編《〈論語〉譯注新舊對照100例》)。從此,《論語集注》在長達六百餘年中成為參加科舉考試的知識分子的必讀書。盡管孔子的學說長期被統治者曲解和利用,但在長達兩千餘年的曆史進程中,孔子學說中的道德觀念、倫理思想、教育思想,以及其他精華部分,也對廣大民眾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並對整個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20世紀,孔子的學說又成為董仲舒、朱熹為代表的“偽儒學”的替罪羊,經曆了五四時期和“文革”後期兩次大批判的劫難。然而,正如孔子的學生子貢所說:“仲尼不可毀。”盡管孔子的思想和學說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其蘊涵的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道德觀念等一切積極的成果,至今仍為中國人民所珍視。
孔子的學說走向世界,始於四百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把《論語》譯成拉丁文帶到歐洲,從而引起了歐洲人對孔子思想乃至中國文化的關注。20世紀初期,以胡適、馮友蘭為代表的中國學者與西方學者的頻繁交流,在傳播中國哲學思想(胡適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馮友蘭著有《中國哲學史》)的同時,使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在西方得到進一步傳播(徐剛《孔子之道與〈論語〉其書》)。1987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簡稱“國家漢辦”。為了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國家漢辦”選擇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作為漢語教學的品牌,並於2004年11月在韓國首爾成立了全球首家孔子學院。截止2010年10月,已經成立孔子學院322所,遍布全球五大洲,分布在91個國家和地區。另外,還有369個孔子課堂,分布在34個國家(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官網∕孔子學院介紹)。孔子學院作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國學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使孔子“以人為本”、“以德治國”的政治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孝親敬長”、“以禮待人”的倫理思想,以及“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傳播,成為人類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由於孔子的思想在世界範圍得到了普遍的認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孔子名列首位,成為令世人矚目的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一生,是曆經坎坷而又豐富多彩的一生。他三歲時父親去世,十七歲時母親去世,二十歲時娶妻成家。他說自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先後替人管理倉庫、牧場,還從事過承辦喪事的職業。但孔子善於學習和思考,經過長期的自學掌握了廣博的學識。於是,在三十歲前後他就有一批追隨自己的學生。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是在魯定公九年(前501)五十一歲時任中都宰,五十二歲任司空,不久升任大司寇(掌管司法的官員),進入大夫行列;五十六歲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政績卓著。因季桓子專權,荒廢國政,孔子辭去官職,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奔走呼號。在長達十四年的時間裏,他雖曾受到過一些國君的禮遇,卻始終未能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他雖然困惑甚至感到無奈,但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為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而矢誌不渝,永不言棄。他在結束周遊列國生涯回到魯國時,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人。孔子在晚年,潛心於古代典籍的整理(相傳《易》、《書》、《詩》、《禮》、《春秋》等儒家經典都是由他整理,並對學生進行傳授),並致力於教育。子張、曾參、子遊、子夏就是孔子晚年最著名的學生。在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孔子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享年七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