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臥薪嚐膽,小忍成就大丈夫(2 / 3)

勾踐受赦回國後,他不忘前恥,立誌複仇。夜間睡於柴草之上,並在住處掛上苦膽,吃飯睡覺前取而嚐之,以激勵自己的鬥誌。勾踐複仇所麵臨的現實矛盾是吳強越弱,為了扭轉這一狀況,他一方麵大力發展越國的力量,另一方麵又麻痹和削弱吳國。

獻不絕,殷勤問候,經過多年的努力,勾踐終於創造了在戰略上製勝吳國的條件,完成了由屈到伸的準備。

一位出色的策略家

勾踐的圖謀複仇是從乞降請和時就開始的,他用韜晦之計保存了越國,這一步驟為以後的一切政治行為準備了前提。受赦回國後,勾踐著手進行了全麵的戰略準備,這些準備主要包括以下措施:第一,獎勵生育,彌補人口不足。國中女性十七歲不嫁,男性二十歲不娶者,向其父母問罪;孕婦臨產時,官方派醫生守護。

生男賜給壺酒一犬,生女賜給壺酒一豚。生子三人,官養其二,生子二人,官養其一。第二,提倡節儉,越國數年不收民稅,勾踐本人帶頭不吃肉,不講究衣著。第三,施恩於民,密切與百姓的關係。勾踐每出遊時,在後車帶上飯食,碰到兒童,必讓其飽餐一頓,問其姓名。遇人耕地時,自己親身幫忙執耒,他的夫人自己紡織,與民間村婦一同勞苦。第四,聘請南林處女、楚人陳音等高師向越兵教習擊劍和射箭技術,強兵練武,秣馬以待。第五,向吳王貢獻巨木良材,支持其大興樓台,消耗國力。第六,向吳王送去絕色美女西施、鄭旦,以惑其心誌。第七,假稱國內荒災,向吳國大批借貸糧食,充實自己嚼庫,空虛吳國。次年還貸時,將蒸熟的糧食還吳,誘吳將其作為糧種,使吳國大片土地在一年中顆粒未收。

勾踐采取以上措施的主旨在於強化自己、削弱吳國,以便扭轉吳強越弱的局麵。隨著時間的流逝,勾踐的戰略措施逐漸顯示了自身的重大效果,吳國的失敗已在所難免。唐代呂溫在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後托古言誌,寫了《讀勾踐傳》一詩,描述了勾踐當時滅更生更聚終須報,二十年間死則休。

在對敵鬥爭中,勾踐是很有策略的人物,他對吳國忍辱求存,回國後陰圖吳國,都是極富策略的戰略措施。在具體的政治行為中,他也具有較高的策略手段。夫差決定放他回國,專門設宴請他,他佯為不知,仍穿囚服而至,夫差讓其淋浴換衣,他再三辭謝,方才奉命。離別吳王時,他涕流滿麵,戀戀不舍,反倒是夫差扶他登車,勸勉回歸。他恥為囚仆,深恨吳王,但卻故意表現出對囚役生活的習常與滿足,表現出對吳王的深情,避免了關鍵時刻的意外情況。他在國內修兵練武的情況一度被吳國知覺,吳王心生疑竇,曾有興兵討伐之意,勾踐鑒於戰吳的時機尚未成熟,遂派使好言慰問夫差,主動要求出兵幫助吳國攻齊,使吳王消除了疑慮。

吳國伐齊得勝後,勾踐親來吳國祝賀,向吳臣遍送禮品,吳王非常高興,至此徹底打消了對越的疑慮,專心向中原爭盟。在伐吳的戰略準備將就未就的關鍵時候,他臣事吳國更加卑謹,策略地防止了功虧一簣之危。

勾踐的策略手段不僅表現在與吳的政治交往中,還表現在軍事戰術上和對人的激勵上。勾踐執政之初與闔閭在檇李交戰,開始他組織敢死隊,多次衝突仍不能戰勝強悍的吳兵,次日,他密傳軍令,讓軍中所帶的罪犯三百人排著隊伍,赤著身子,各人將劍按於脖子上走到吳軍陣前,領隊的向前致辭說:“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上國,致辱下討。臣等不敢愛死,願以死代越王之罪。”

(第七十九回)言罷,依次自刎,吳兵見狀非常驚訝,注目盼顧,相互議論紛紛,不料越軍鳴鼓進軍,突然殺到,吳國因此亂了陣腳,大敗而走。勾踐用罪犯自殺的場麵吸引了吳兵的注意力,將其心境轉移到兩軍對戰之外,然後猝然進攻,取得了勝利。勾踐在後來的滅吳之戰中,將越軍分為左右兩隊,令其夜半鳴鼓進軍,夾擊於在戰場上采取出其不意的奇襲手段,這是他軍事戰術的一個特點。

為了激勵軍士的鬥誌,勾踐也采取了獨特的手段。越國大舉伐吳,軍至郊外,路上遇見一隻大蛙,張目鼓腹,似有怒狀,勾踐在車上肅然起立,憑軾而敬,身邊的人問其原因,他回答說:“吾見怒蛙如欲鬥之士,是以敬之。”(第八十三回)兵士聞聽勾踐之言,私下議論說:“吾王敬及怒蛙,吾等受數年教訓,豈反不如蛙乎?”於是互相勸勉,準備以死相報。勾踐又向軍中宣布:“父子俱在軍中者,父歸;兄弟俱在軍中者,兄歸;有父母無昆弟者,歸養;有疾病不能勝兵者,以告,給醫藥糜粥。”軍中皆感越王之德,歡聲如雷,出征者與送行的父老兄弟相別時發誓道:“此行不滅吳,不複相見。”勾踐用敬蛙的手段表明了越國所要倡導的方向,激勵兵士的戰鬥精神。他繼而用示恩的方式激勵士兵為自己滅吳興越的事業而獻身。他當年臥薪嚐膽,既是對自己的警省手段,也是對自己的激勵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