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充分估計了晉惠公政治行為的社會基礎,充分估計了敵方的優勢,他留用丕豹為秦大夫,但堅持不肯輕易出兵伐晉。第三次,韓原之戰俘獲了晉惠公,對其如何處置,穆公會集群臣計議,當時逐一考慮了五種可能的方案,一是殺之,大臣公孫枝認為這樣會加深秦晉兩國的怨忿,若兩國世代挾仇報複,於秦無益。二是殺掉後樹重耳為君,公孫枝分析說,重耳先前不以父喪而入國,這次很可能不以弟死而入國。如果重耳不入國,別立他人為君,與惠公差不了多少;如果重耳願意入國,肯定會因為弟弟夷吾之死而仇秦。這樣棄前德於夷吾,又樹新仇於重耳,也與秦國不利。
第三種方案是長期囚禁,公孫枝認為:“囚之,一匹夫耳!於秦何益?”第四種方案是驅逐出走,公孫枝認為:“逐之,必有謀納者”,不是徹底的處置方式。第五種方案是恢複其君位,公孫枝讚成這種處置方案,主張以交割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之西)五城和留質世子圉為條件放歸惠公,認為這樣的話,“晉君終身不敢惡秦,且異日父死子繼,吾又以為德於圉,晉世世戴秦,利孰大乎?”(第三十回)穆公非常讚同公孫枝的分析,遂在惠公接受了兩項條件後恢複了其君位,既使秦國得了實利,又避免了兩國更深的仇怨。後來崤山之戰中晉國俘虜了秦國三帥,晉襄公之母加晉文公的河陽會盟時,二君曾共同約定:“異日若有軍旅之事,秦兵出,晉必助之;晉兵出,秦亦助之,彼此同心協力,不得坐視。”
(第四十三回)後來晉文公挾仇伐鄭,秦穆公率兵相助。鄭國老臣燭武秘密見到穆公,對他說:“鄭在晉之東界,秦在晉之西界,東西相距,千裏之遙。鄭雖亡,尺土皆晉之有,於秦何與?夫秦晉兩國,毗鄰並立,勢不相下,晉益強,則秦益弱矣。為人善地,以自弱其國,智者計不出此。”(第四十三回)穆公聽到亡鄭後對秦無益並有損的道理,頻頻點頭,燭武又進一步對他說:“君若肯寬目下之圍,立定盟誓,棄楚降秦。君如有東方之事,行李往來,取給於鄭,猶君外府也。”穆公聽了這話,即時與燭武歃血為誓,反留兩千人助鄭戍守,背著晉文公回國而去。在晉鄭交戰中,秦穆公最終轉變到助鄭的立場,這是對晉政策的一次大轉折。在和晉的交往中,秦穆公持慎重的態度,其主旨在於謀利於秦,為秦的東向發展創造條件。
處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秦穆公對晉國有一種矛盾的態度,他既想結好於晉國,又希望晉國發生內亂。因為當時秦國在實力上吃不掉晉國,隻有結好於晉,秦國才有穩定的東方陣線,才有東向交往的通道,才能在政治活動中獲得晉國的支持,也才會與穆公愛民布德的思想觀念相一致。同時,隻有晉國發生內亂,秦國才能有平亂扶晉的機會,才能製服晉國,在秦晉關係中居於主導地位。秦穆公對晉的交往基本上是按這一思想進行的。他求婚於獻公長女伯姬,其後又把女兒懷嬴嫁與晉文公,安排了世為甥舅的“秦晉之好”;他先後扶植晉惠公、晉文公為君,又為晉文公誘誅叛亂頭目、重整山河,總計“三定晉國”,這都是結好於晉的行為。
他在晉獻公之後為晉國選擇夷吾為君,有意舍棄重耳,選擇不賢之人,實際上是要誘發晉國內亂,抑製晉國的發展。
線降服了諸戎,他收兵後論功行賞,大宴群臣,不覺酩酊大醉,夢見一容顏美麗、妝束華貴的婦人,自稱“寶夫人”,手握天符,奉上帝之命,將他領至天宮王闕,堂上大聲呼叫著他的名字道:“任好聽旨,爾平晉亂!”(第二十六回)按照現代心理學的觀點,夢是願望的滿足。秦穆公眼看到了晉獻公晚年朝政的昏暗,他既希望晉國發生一場內亂以削弱其國勢,又希望這個內亂由他來平定,以便秦國能揚名顯威,製服和結好晉國。秦穆公在夢中把這種願望以上帝旨意的曲折形式表達出來,掩飾了自己對晉國的惡意,又體現了這種情況發生的不可避免性。先前秦文公在太白山附近的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發現野雉一對,名曰“陳寶”,為野雉精氣所化,相傳“得雄者王,得雌者霸”(見第四回和第二十六回),秦穆公在夢中見到的“寶夫人”,即是他想像中的“陳寶”之雌,夢見“寶夫人”,反映了秦穆公在亂世之際強烈的求霸心理。
秦穆公抱著強烈的求霸心理活動於政治舞台上,特殊的地理狀況使得他把政治活動的重心放在和晉國的交往上,他既結好晉國,又想製服晉國,在和五世晉君的交往中不斷調整政策,慎重地謀求著秦國的發展。
人才盛行的原因:挖掘與信任
秦穆公早先就有吸收中原文化、以禮教民的願望,他上台後,積極地訪求和招納秦國內外的人才,真正達到了求賢若渴的地步。秦穆公求賢的特點,一是具有廣泛性,他不分國別和老少,見賢即聘。他尤其重視異國人才。二是不計出身和貴賤,惟賢是求。如百裏奚曾是晉獻公為女兒伯姬安排的陪嫁的媵仆,穆公作裏奚之名,而無其人,仔細一打聽,知道百裏奚有經世之才,於是詢問大臣們說:“寡人安得百裏奚而用之?”後來根據其妻子在楚的線索,派人去楚國打聽到百裏奚為楚王牧馬,他怕楚王知道百裏奚之賢而拒絕給秦,乃使人持五張羊皮,對楚王假稱說:“敝邑有賤臣百裏奚者,逃在上國,寡人欲得而加罪,以警亡者,請以五羊皮贖歸。”(第二十五回)楚王遂囚百裏奚付秦使。又如穆公在接見西戎使臣由餘時發現其很有才學,於是焦急地對相國百裏奚講:“寡人聞之:‘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餘賢而用於戎,將為秦患奈何?”(第二十六回)內史廖獻計說:“戎主僻處荒徼,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遣之女樂,以奪其誌。留由餘不遣,以爽其期。使其政事怠廢,上下相疑,雖其國可取,況其臣乎?”穆公采納了內史廖的建議,向戎主送去善樂美女數人,一麵讓秦國大臣輪流與由餘作伴,強留為歡。由餘留秦一年方歸,戎主怪其遲返,懷疑他有二心於秦,與他疏遠,由餘見戎主耽於女樂,不聽勸諫,非常憂悶,穆公於是密遣人招由餘來秦,任為亞卿。穆公為聘用人才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秦穆公求賢的第四個特點,是他為秦國群臣創導了一種求賢的風氣。公子縶是出身於秦國的大臣,他為穆公去晉求婚時路遇公孫枝,立即將其帶回秦國加以推薦,公孫枝被任為大夫,他文武雙全,在韓原之戰中俘獲了晉惠公,並參與穆公的重要決策。公子縶受命去宋聘請蹇叔時,發現了其子白乙丙之才,一並將白乙丙帶回秦國引薦,其後又推薦了本國人西乞術之才,這二人同時列於“三帥”中,是秦國有名的勇將。百裏奚一見用於秦,即推薦了蹇叔和由餘。在穆公晚年,孟明推薦了子車氏之三子,國中稱為“三良”,穆公一並拜為大夫,恩禮甚厚。穆公執政時的秦國,確實形成了一股求賢薦賢的小氣候,曆史上有名的相馬能手伯樂就產生於秦穆公的國度,伯樂晚年又推薦九方皋為秦穆公尊重賢才,每臨軍國大事,他總是召集群臣問計,積極采納其中的正確主張。如立德立威的戰略方針是蹇叔和百裏奚為之製定,招降由餘的計策是內史廖提出,選擇夷吾為晉君的主張是公子縶提出,俘獲晉惠公而複之是公孫枝的建議等等。除過後期違眾之諫派兵襲鄭之外,其他事情的決策基本上是君臣商議,最後才由他拍板決定的。由於任用人才,愛護和尊重人才,秦穆公極大地團結了部屬,形成了一致對外的凝聚力。總觀列國情況,秦國是幾個大國家中勢力最小,內耗最少的國家,這種風氣延至戰國,終使秦國積聚了並吞列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