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荒唐的仁義政治遇到紅牌(3 / 3)

宋襄公唾其麵罵道:“咄!汝貪一擊之利,不顧萬世之仁義耶?寡人堂堂之陣,豈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第三十四回)公孫固又暗暗叫苦。楚軍陣勢列就,人強馬壯,宋襄公率眾殺入陣中,身上被傷數處,多虧眾官死力相救得脫,宋軍喪失十之八九,大敗而歸。

宋襄公不是把仁義作為政治鬥爭中可以利用的手段,也不懂得別人隻是把仁義作為政治鬥爭的手段,他虔誠地按仁義的要求來規範自己,作繭自縛,使自己在政治鬥爭中處處被動,數次受辱。事實上,政治鬥爭無仁義可言,宋襄公奉仁義行事,結果因仁施恩於人贏取部下忠心。

與篤誠的仁義信念相一致,宋襄公在非政治鬥爭的私人交往中也極有恩禮,他平時對待部下非常親厚,極有恩德,因而,盡管他本人在才略、能力上有很大局限,但部下始終忠誠於他,從未離心。盂地會盟上宋襄公被楚劫持拘禁,楚國以他為要挾,要求宋國獻城;大臣們定計奉公子目夷暫攝君位,借以杜絕楚的要求。

宋襄公被釋後,聽說目夷已即君位,遂想投奔衛國以避之,目夷急派人告訴他:“臣所以攝位者,為君守也。國固君之國,何為不入?”(第三十四回)並備駕迎襄公歸國。泓水之戰中,宋襄公衝入楚陣,被楚軍團團包圍,身邊的人平時受襄公厚恩,此時皆盡死力,許多將官以死報效。戰前被唾罵指責的公孫固,此時殺入重圍,將身負重傷的宋襄公扶於自己車上,以身遮掩,舍命救出。襄公平時對部下施仁結恩,贏得了部下的忠誠擁戴。

晉公子重耳由於國內的迫害,他四處飄蕩,周遊列國,許多國家都不接納。宋襄公素聞重耳之賢,聽說重耳遠道來宋,在傷重不起的情況下,急忙命公孫固在遠郊相迎,以國君之禮相待,第二天聽說重耳要走,又命公孫固再三挽留,私下打聽當初齊桓公如何相待重耳,了解到齊國曾向重耳納妾贈馬之事,當即表示:“公子昔年已婚宋國,納女吾不能,馬則如數可也。”(第三十五回)以二十乘馬相贈。重耳住了數日,饋問不絕。後來重耳一行堅持要走,宋襄公又贈送給他大量衣履糧資之類。重耳返國為君前在外流亡十九年,其中有四位國君對他友好親善,一個是齊桓公,一個是楚成王,一個是秦穆公,再一個就是宋襄公,前三位在春秋前期的政治舞台上政績輝煌,作為很大,宋襄公在禮待賢士這點上不是說:“吾不聽目夷之言,以及於此,汝嗣位,當以國委之。”其二是說:“楚,大仇也,世世勿與通好。”其三是說:“晉公子重耳若返國,必然得位,得位必能合諸侯。吾子孫謙事之,可以少安。”(第三十五回)他雖然沒有深刻檢討出自己誠信仁義的思想方法上的失誤,沒有看到與楚的戰略對立,但他已然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他也預察到了宋國在列國爭霸中的劣勢,設定了依靠晉國的長遠戰略。人之將死,其言也誠。我們至此已無法對宋襄公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宋襄公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領導人,但他無疑是一位誠實可愛的人。

宋襄公是春秋時代一位特別的人物,他篤信仁義,少智寡謀,誌大才疏。他謀求霸業的宏圖破產了,但他以自身事業的破產向人們告訴了仁義政治的荒唐,啟示後來的政治家秣馬厲兵,強國重武,鑽研軍事。宋襄公所追求的事業失敗了,而他對後來者的啟迪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