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識時務者為俊傑(3 / 3)

惠王臨終前後,眾諸侯又各派本國大夫連轂入周請見新王,終於逼周臣扶周襄王子鄭上台。管仲在此事上讓眾諸侯極力做出擁戴世子的表示,他的考慮是:“世子一出,君臣之分已定,王雖欲廢立,亦難行矣。”(第二十四回)

第五,隱奪君意。伐楚之後齊國名聲大震,葵丘會盟,更使齊國的霸業達到了鼎盛,這時,齊桓公自以為功高無比,欲效法夏、商、周三代的“封禪”之事。封禪乃是封泰山以祭天,禪梁父山(在今山東泰安東南)以報地。古人作為天與人歸、受命而興的盛典。當時周室反對桓公封禪,管仲也不讚成此事,但桓公固執己見,不聽他的勸諫。管仲對周室使臣說:“吾君好勝,可以隱奪,難以正格也。”(第二十四回)於是晚上去見桓公,告訴他說,封禪之典很隆重,需要鄗上之嘉黍,北裏之嘉禾,江淮之“靈茅”,要有東海比目魚,西海比翼鳥,管仲在處事的策略手法上仍然堅持了現實主義的求實精神,在他那裏,目的是第一位的,手段是靈活多樣的,他的高明之處,一是能正確對待目的和手段的關係,二是他思路開闊,在手段的設定和選擇上更為靈活實用。

智借眾謀與天力

管仲富於智謀,但他仍然認為:“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第十六回)當初桓公欲拜他為相,他提出的首先條件就是要桓公一並任用隰朋、寧越等“五傑”。為解釋桓公有一次遇到的怪異現象,他重賞招聘到一位名叫皇子的人,借皇子的學識為君解憂。在一次伐宋途中,一位衣帽破爛的牧牛人求見管仲不得,於是托人傳話給管仲說:“浩浩乎白水!”管仲聞及此語,茫然不解,於是向隨軍的愛妾婧請教,婧告訴說:“妾聞古有《白水》之詩雲:‘浩浩白水,之魚,君來召我,我將安居?’此人殆欲仕也。”(第十八回)管仲即命停車召之,及與對談,發現其很有才學,於是馬上作書將其推薦給行軍在後的齊桓公,此人即是後來協助管仲秉政的寧戚。管仲上台後還懸榜於國門,布告國人,征求富強之策。管仲善於借眾人智慧來增益自己或彌補自己的不足,正如齊桓公所評價的,他有“任眾之明”。

管仲不僅廣借眾人之謀,而且善於挖掘內涵於人體中的潛力。管仲曾輔佐子糾,與齊桓公小白爭奪君位,事敗後逃至魯國,齊魯二國多方交涉,最後魯國同意用檻車送管仲歸齊,管仲怕魯國反悔追殺自己,因而製成《黃鵠》之詞,教禦車的役人學唱,其歌悲壯動人,役人學會後邊唱邊走,樂而忘倦,車馳馬奔,一天走兩孤竹,齊軍跟蹤追襲,路遇一山,齊軍鑿山開道,非常勞苦,管仲於是製《上山歌》和《下山歌》兩首,教軍士學唱,大家唱起歌來,你唱我和,忘卻疲倦,勁頭煥發,車行如飛,迅速翻過了山嶺。管仲事後向齊桓公解釋這種樂而忘倦的原因說:“凡人勞其形者疲其神,悅其神者忘其形。”(第二十一回)他認為人的形體受到勞困,必然產生精神上的疲倦,而如果使人的精神感到快樂,就必然忘卻形體的疲勞。管仲能夠唯物而辯證地把握人的形體與精神的關係,他科學地利用精神對形體反作用的規律,在關鍵時刻挖掘出了潛存於人體中的力量,收到了實際的效果。

在圍剿孤竹的戰役中,齊國和無終國軍隊不幸被敵人誘至迷穀。迷穀,當地人又稱旱海,其地山穀險惡,絕無行人,風沙刮起,咫尺不辨,穀路曲折難認,大軍在穀中東衝西撞,盤盤曲曲,全無出路,軍心慌亂。管仲建議說:“臣聞老馬識途。無終與山戎連界,其馬多從漠北而來,可使虎兒斑擇老馬數頭,觀其所往而隨之,宜可得路也。”(第二十一回)桓公依言而行,終於彎彎曲曲,出了穀口。管仲巧妙地利用了老馬的本能之力,救了全軍人的性命。

老馬的本能和人體中的內在潛力均屬自然的能和力,但二者不會自然地顯露出來,服務於特定的目的,管仲深察自然規律,他巧攫天力,為己所用,表現了高超的智慧和天才。

鳥瞰全局:法家思想的萌芽

在天下大亂的春秋前期,管仲為齊國提出了一整套治國思想,主要包括:第一,公開打起維護傳統禮儀的旗幟,作為規範人們行動的義廉恥的精神,使人們在大亂的天下有共同的行動綱領和追求目標,他以此作為立國的前提和根本。

第二,堅持愛民的思想原則。管仲主張治國必須堅持愛民的原則,為了保證這一原則,他提出了五項具體指標,即國民的相親程度、繁衍程度、富裕程度、知禮程度和信任程度,對於每項指標的落實,他都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公修公族,家修家族,相連以事,相及以祿,則民相親矣。赦舊罪,修舊宗,立無後,則民殖矣。省刑罰,薄稅斂,則民富矣。卿建賢士,使教於國,則民有禮矣。出令不改,則民正矣。”他認為,在治國中堅持了愛民的原則,才能真正實現對國民的統治和領導。在愛民原則的前提下,管仲還提出了對國民的具體安置方法,他把國民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類,主張各類國民世代沿襲,不變其業,以此安定國民,由此保證國家的安穩。

第三,實行內政上的整頓與改革。春秋時的軍事攻守隻針對城郭,而不針對鄙野,於是管仲讓農民住在鄙野,讓士、工、商三類國民住於城郭,並將這些人按區域分為二十一鄉:十五鄉為士,以保證兵源,六鄉為工商,以保證財源。在士鄉中,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裏,四裏為一連,十連為一鄉,五鄉合為一軍,以一家一人計,一軍共一萬人,十五鄉為三軍,共三萬人。管仲還讓士鄉的人世代居住在一塊,平時狩獵練武,互相熟悉,戰時相互配合,生死與共。

第四,繁榮工商業,收稅聚財。管仲提出“銷山為錢、煮海為鹽”,主張發展鹽鐵業,同時還提出“收天下百物之賤者而居之,以時貿易”,主張發展商業。他還提出在商人活動集中的地方建立商閭,以供行商旅途居住。國家對工商實行稅收,以此增加財政收入。

第五,治軍思想。在軍隊建設上,管仲認為“兵貴於精,不貴於多;強於心,不強於力”。他主張把主要精力應放在提高部隊素質、增加軍隊戰鬥力上,而不要放在增加部隊的人數上,認為隻有這樣輕重,可以以劍甲等武器裝備贖罪,這樣以補充武器之不足。

第六,外交方針。管仲提出了“尊周室”“親鄰國”的外交原則,並相應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方針。

第七,精辟深刻的用人思想。管仲和齊桓公有一次議論霸業,桓公問他,作為君主,怎麼樣才會損害於霸業呢?管仲回答:“不知賢,害霸;知賢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複以小人參之,害霸。”(均見第十六回)管仲特別強調領導人的用人對自己事業的影響,他為領導人提出了一種極其深刻的用人思想:領導人不僅要識才,而且要用才;不僅要委用他,而且要放手讓他去幹;不僅要放手讓他去幹,而且要保證不讓小人參與幹擾。管仲把事業的興敗歸結到用人問題上,從而提出了內容深刻的用人思想,這既是齊桓公創立霸業的重要指導原則,也是齊桓公得以成就霸業的重大經驗總結。

適應齊桓公圖霸的雄心,管仲提出了一係列的戰略、策略和治國方針,並在實踐中充分發揮了他處事的獨到智慧。貫穿管仲整個思想的是求實的精神,這些精神和思想成就了齊國的霸業,影響了春秋的趨勢和進程,造就了東周初期的一顆思想政治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