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兒童多動症的臨床表現與特征(3 / 3)

5.感知覺功能異常

多動症一般沒有神經係統的異常,但是部分患兒存在感知覺功能以及中樞神經生理功能的異常。翻掌等活動不靈活,拿筷子、握筆書寫、扣紐扣、係鞋帶、做手工操作等動作笨拙,手-眼協調性差,視-運動功能障礙,視-聽轉換障礙,空間位置障礙,左右分辨困難,眼球輕微震顫,閱讀時眼球運動不協調,認字時把偏旁相近的字搞混淆,如6與9,b與p之間區分困難。

6.品行問題

部分多動症患兒伴有違抗性、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行為,如在家違抗父母的命令,故意與父母對著幹,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話,違反學校紀律。說謊,打架,逃學,曠課,外出不歸。這些患兒可能同時符合品行障礙或對立違抗性障礙的診斷標準。研究發現13.8%的多動症兒童同時伴有品行障礙。

多動症患兒伴發品行問題,與自身的心理素質因素及外界環境因素有關。因為他們控製能力差,對環境的抑製性信息反應功能低下,難以接受約束和控製,容易違反社會常規。環境對他們往往做出比正常兒童更多的負性反應,而這對患兒發展為品行問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7.社交問題

大約一半以上多動症患兒有社會問題,他們常常在學校很孤獨,感到沒有朋友。發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他們在與小夥伴的交往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發號施令,幹擾別人遊戲;他們常缺乏社交技能,不尊敬長輩,不能與小夥伴合作,在遊戲時不守規則,不能依次輪流等待;他們不能體察別人的感受,例如開玩笑引起別人惱怒時不能及時轉換話題;對人有敵意,遇事總是從壞的方麵猜測別人,在和同學產生矛盾時常采用語言和軀體攻擊的方式解決……因而不受小朋友歡迎。為此他們總喜歡找和他們一樣有類似行為的孩子在一起玩。如果兒童合並對立違抗障礙和品行障礙,其社交問題往往更嚴重。影響社交關係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兒童自我調節情緒存在困難。

8.情緒問題

情緒問題在多動症中也比較多見,如表現煩躁不安,容易激怒、不高興,遇到不愉快的事不能通過自我調節來緩解自己的不快,而總是發脾氣,起極端,甚至出現對抗大人、攻擊他人的行為。

多動症患兒常常伴有自我評價降低,自信心差,把自己看成是不快樂、不幸福、不成功和無能的人。國內專家曾以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評價多動症患兒的自我意識狀況,發現他們對自己總的評價以及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幸福與滿足感等方麵的評價低於正常兒童,比正常兒童更加焦慮和不合群。這一結果反映了多動症患兒的自我意識水平偏低,同時也反映了他們有情緒異常。

這些兒童由於注意力障礙、多動、衝動控製力差等症狀的存在,導致學習成績低下,生活中經常受到挫折和失敗,受到同伴的排斥,因而變得缺乏自信和自尊,導致自我意識水平的降低,這是多動症患兒自暴自棄、向品行障礙發展的一個重要中間環節。另外,由於他們的行為不能符合大人的要求,而外界環境可能又給他們過高的壓力與批評指責,自身狀態與環境之間出現衝突,從而產生情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