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不是同流合汙。統治者複古是為了專製統治的穩定,思想家們則希望從曆史遺產中尋找新的思想武器,以複古為革新。這種以複古為革新的複興古典文化的努力也不同於歐洲的文藝複興。文藝複興是對中世紀傳統的否定,而中國的複古運動從來都是沿著連續的曆史發展線索回溯。這種革新是漸進的演化過程。中國古典社會傳統文化的深厚基礎決定了晚明標新立異的激進思潮不得不失敗,然而傳統文化內部的瓦解趨勢卻也因此產生。清王朝的專製高壓迫使文人們沉默了下來,但先覺的人們卻在轉向古代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如剝春筍”般一層層剝去了兩千年中建築起來的意識形態神殿的廊柱。這是一股新的思想發展的潛流。
與學術思想方麵的複古傾向桴鼓相應,這個時期的文藝思潮最明顯的特點是普遍地將目光轉向了過去。文藝創作從明遺民的懷舊、“夢尋”開始,過去的生活與情感,古典藝術的風格、趣味與形式,都成為創作的素材和學習效法的楷模。詩文創作在明末時由公安、竟陵名噪一時轉為唐宋派乃至七子的複振,入清後的格調、肌理、神韻諸派都帶著仿古或學古的影子。詩歌理論的集大成者王夫之、葉燮更明顯是以漢魏古詩和唐近體詩為鵠的。繪畫在此時影響最大的是“四王”,他們的創作主張是“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仿古之意表露無遺。戲曲創作成就突出的有《桃花扇》、和《長生殿》,前者傷舊後者懷古,都帶著濃厚的遺民亡國之思。此後的戲劇發展中,花部亂彈逐漸占優勢,這些地方劇種不僅劇目多從舊劇或曆史素材中來,就連服裝行頭也日漸仿古定型了。小說創作的發展趨勢從明代以來是走向寫實化的,然而最傑出的寫實作品如《紅樓夢》、《儒林外史》,卻都披著古色古香的外衣來掩遮現實的意圖。
同整個社會思潮一樣,文藝思潮的返古運動中也包涵著極不相同甚至相反的內容。從文藝思想的發展趨勢來看,返古既可能意味著停滯、衰朽,也可能意味著抗爭和新生。從文藝創作同現實的關係來看,轉向古代的傾向表明了同現實的疏遠,使作品的認識價值為之減色,如“四王”的山水畫、神韻派的小詩那種衝淡高古的意趣,不免使人生出不知今夕是何年的迷惘。但在某些情形中,又表現為同現實的對抗,如《紅樓夢》,正因為間離了具體的曆史背景關係而使得作品的敘事內容變成了平行於現實的象征和乖離常規觀念的反諷,從而使其具有了更加普遍而深刻的現實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