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先念:西路軍自始至終都是在中央軍委領導下進行作戰的(1 / 2)

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麵軍一部西渡黃河及後來成立西路軍的問題,當時是怎樣決定的,過去我也不那麼清楚。前幾年,中央文獻研究室為了係統研究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曆史,把過去毛主席的文稿和發的電報都彙編起來了。從這個時期中央和中央軍委發的一係列電報來看,這段曆史事實是清楚的。四方麵軍一部西渡黃河,奪取寧夏,及在甘西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打通國際路線,這是中央根據形勢的發展,經過反複醞釀後作出的決策。這個決策是中央建立陝甘寧根據地戰略部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36年5月東征回師後,從中央安排來看,不僅四方麵軍一部要過黃河,一方麵軍也要過黃河。比如1936年6月底,當時二、四方麵軍還在甘孜、道孚,尚未到達會寧的時候,毛主席6月29日給彭德懷同誌的一份電報(即《關於打通蘇聯及其道路、時機問題》的電報),就提出了奪取寧夏或甘西,打通蘇聯的問題了。會寧會師前後還有一係列電報,說明四方麵軍一部是奉中央命令西渡黃河的。後來的西路軍也是中央命令成立的。西路軍自始至終都是在中央軍委領導下進行作戰的,重大軍事行動都是中央決定或經中央批準的,並不是執行的張國燾路線。

我記得很清楚的是,四方麵軍總部到達會寧後,有一天發了一份電報叫我去。我帶著騎兵連急速趕到會寧。到會寧時,正好朱德同誌、張國燾、向前同誌和昌浩同誌,還有李特和幾位參謀都在場。他們給我看中央發來的電報,記得就是最近看到的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同誌1936年10月5日發給張朱《同意迅速從靖遠、中衛地區過河之意見》和毛澤東、周恩來10月14日發給朱張《搜集造船材料及分工問題》等電報。我看完電報,向前同誌對我說,三十軍先過河,其他部隊跟進。我連飯也沒顧上吃,就迅速趕到靖遠附近的黃河邊上,組織部隊搜集材料,趕造船隻,準備渡河事宜。

10月23日晚上,三十軍先頭部隊開始渡河,由於河麵的情況沒有偵察清楚,夜間又看不見,等船靠岸後,才發現還有一道河,原來是渡到了河中間的一個沙洲上了。時間來不及了,又渡回來。敵人絲毫也沒有發現。第二天,我和程世才同誌化裝成老百姓,又沿河偵察,發現了虎豹口這個渡口。24日晚,再次渡河,一次過去一個營,渡河成功。隨我們之後,九軍、總部和五軍團也渡過了黃河,由於敵情的變化,胡宗南的部隊北進很快,中央決定先集中兵力擊破南敵,再渡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其他部隊暫時就不過河。同時王均、毛炳文、關麟征的部隊占領了黃河東岸和中衛一帶。又派飛機轟炸渡口,這樣就把我們渡河部隊同在河東的紅軍主力隔斷了。

三十軍、九軍、五軍渡過黃河後,開始是執行寧夏戰役計劃。我們三十軍先打一條山,掃除北進的障礙,同時派八十八師進占五佛寺,準備進攻中衛。在這裏打了十多天,等待一方麵軍從金積、靈武渡河,一同進攻寧夏,並派一支部隊奪取賀蘭山中的一個綠洲――定遠營,以便和外蒙、蘇聯接通,取得援助。由於敵軍運動很快,河東部隊沒有找到戰機粉碎敵人的進攻,戰局起了變化,中央又決定放棄寧夏戰役計劃,一方麵軍沒有過黃河。我們過河的部隊再回來也困難了。

寧夏戰役計劃放棄後,中央決定將過河的部隊組成西路軍,在甘西創建根據地,並相機打通新疆,取得國際援助。於是我們就向西前進。向西進時,西路軍的肩上挑著兩副重擔,一副是要在河西走廊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一副是要打通新疆,取得援助。從當時的戰爭格局來看,開始河東主力在同胡宗南部作戰,後來又發生了西安事變,為了策應河東和建立陝甘寧根據地,需要西路軍在甘西建立根據地,在軍事上配合河東主力行動,使河東、河西從戰略配合上連起來。另一方麵,當時紅軍裝備和給養很差,為取得蘇聯援助,打通新疆又十分必要。但我們一停下來,馬步芳、馬步青的幾萬騎兵部隊和幾萬民團就包圍上來了。西路軍隻有兩萬多人,而且經過長征和過河作戰,已是十分疲憊之師,要挑這樣重的兩副擔子,實在力不勝任。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寧夏戰役計劃放棄後,在一條山打一下就急速西進,直插到涼州、甘州、肅州、玉門、安西,和新疆接通,並能得到蘇聯的援助,不用說多了,有幾十門炮和一定數量的武器和彈藥,就有可能打垮馬家軍和建立起甘西根據地。當時沒有這樣幹,兩副重擔同時挑,在河西走廊走走停停,猶豫徘徊了三個月,失掉了戰機。當時叫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據地,那個地區建立根據地的條件也實在太差。那一帶地區狹小,不利我重兵回旋,而且堡寨太多,城堅難破;曆史上形成的回漢矛盾很尖銳,“二馬”反動勢力控製很嚴,過去沒有黨的工作基礎,爭取群眾很困難;馬家騎兵機動性大,我們缺少同騎兵作戰的經驗;這裏經濟落後,部隊給養十分困難,在零下二三十度行軍作戰,吃穿很難解決,古浪一戰又沒有打好,九軍損失很大。這樣就越來越被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