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贈:熱帶雨林冒險生存手冊(1 / 3)

一、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於赤道南北緯5~10度以內的熱帶氣候地區。這裏全年高溫多雨,四季難分,年平均溫度25~30℃,最冷月的平均溫度也在18℃以上,年降水量通常超過2000毫米,空氣相對濕度95%以上。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亞洲和非洲的叢林地區。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是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目前還保存著40,000平方公裏麵積,約占熱帶雨林總量的一半。第二大片是熱帶亞洲的雨林,麵積有20,000平方公裏。第三大片是熱帶非洲剛果盆地雨林,麵積18,000平方公裏。它們都是在赤道附近的雨林氣候下形成的。我國雲南、台灣、海南地區也有分布有大麵積的熱帶雨林。

由於生長環境終年高溫潮濕,熱帶雨林長得高大茂密,一般高度在30米以上,從林冠到林下樹木分為多個層次。在熱帶雨林中,最高的樹木可長到80多米高度,例如馬來西亞的塔豆,西雙版納的望天樹也高達70米。熱帶雨林的種類組成極端豐富,盡管熱帶雨林僅占世界陸地麵積的7%,但它所包含的植物總數卻占了世界總數的一半。

熱帶雨林有很多獨特現象是其他森林所沒有的。例如,大樹具有板狀的樹根,在老莖杆上開花、結果;有很多小型植物附生在其他植物的枝、杆上;有的通過絞殺其他植物而樹立起自己;有的樹木從空中垂下許多柱狀的根,最後變成獨樹成林;林下植物的葉子一般都有滴水葉尖,而有的植物的葉子長得十分巨大;在雨林內,藤本植物非常豐富,有的長達數百米,穿梭懸掛於樹木之間,使人難於通行。

隨著科學家對熱帶雨林的深入調查和研究,越來越多的生態現象被發現和解釋。但越來越多的發現也證明,熱帶雨林中蘊藏著大量的尚未被充分認識的生物學和自然規律。特別是熱帶雨林物種的極端豐富性和植物生活類型的多樣性並不能完全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

二、危機重重的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雖物種豐富,如同人間仙境,但同時也充滿了威脅生命的“魔界”。各種寄生蟲、細菌會以驚人的速度繁殖;探險者備受蚊蟲和水蛭的折磨;暴雨常伴隨著雷電,劈向樹頂,潺潺細流轉瞬間就會成為滔滔洪流。

在叢林中穿行將是緩慢而艱難的,經常要借助大砍刀才能殺出道路來。不管怎麼努力,能見度可能也不超過幾米。許多叢林植物都生有棘刺,密集的灌木叢會使你無法穿行,甚至會走投無路。

熱帶雨林中還會遇到許多凶猛的野獸,以及有毒的動物和植物。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就生長著一種劇毒的植物——箭毒木。當地少數民族在曆史上曾將箭毒木的枝葉、樹皮等搗爛取其汁液塗在箭頭,射獵野獸。據說,凡被射中的野獸,上坡的跑七步,下坡的跑八步,平路的跑九步的就必死無疑,當地人稱為“七上八下九不活”。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劇毒,一經接觸人畜傷口,即可使中毒者心髒麻痹,血管封閉,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見血封喉”。

毒蛇是熱帶雨林中的最大殺手,它們往往隱蔽於各種植物之中,有著難以被發現的保護色。貿然進入原始森林的人們會突然遭到毒蛇的攻擊而喪命。比如,巴拿馬熱帶雨林是毒蛇生長繁衍的天堂,那裏共生活著約130種蛇,其中21種為毒蛇。這些危險的毒蛇當中,三色矛頭蝮最為凶悍,是當地人遭蛇咬傷致死的元凶。在西非、馬達加斯加群島、馬來西亞海濱、太平洋海域島嶼、中南美洲、恒河入海口等很多地方都有紅樹沼澤地。在亞馬遜河和奧裏諾科河入海口處的沼澤之中也都分布著許多光禿禿的樹木,爛泥沼澤散發著惡臭。潮水可以上漲到12米。紅樹沼澤中處處都顯露著敵意,從水蛭和蚊蟲到大鱷魚都有。

熱帶雨林中的危險不止這些,在熱帶雨林的深處很少有人進入,那裏還會存在一些人類沒有發現的物種,其中有的物種對人類具有攻擊性或者有毒。

三、熱帶雨林生存技能

(一)搭建庇護所

如果你是一個探險者,或者動植物研究人員,需要在熱帶雨林中待上一段時間,進行科學研究。那麼最好搭建一個臨時的住所。在熱帶雨林中,搭建庇護所的材料一般都很充足。在日光直射而氣溫又很高的地點建棚時,可以采用雙層房頂以便隔熱,多數熱量都在上層就被吸收了,兩層之間的空氣對流可以保持室內涼爽。雙層間距一般應為20~30厘米。隻要選擇好角度,即使把會滲水的布料折成雙層也可以很好地防漏。

(二) 如何不迷路

在熱帶雨林深處是沒有道路可走的,往往需要一把砍刀來開辟道路。要想不迷失道路除了地位係統之外,我們還要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學會做標記是最基本的,在自己走過的路線上做出明顯的標記,在夜晚最好能用一些熒光材料做標記,這樣便能沿著標記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