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劍客聶政 俠義之名(3 / 3)

燕國有個勇士叫秦武陽,十二歲時就殺過人,別人都不敢正眼看他。於是太子就派秦武陽做荊軻的助手。荊軻正等著另一個人,想跟他一起去,那人住得遠,還沒有趕到,荊軻為此滯留等他。過了好幾天還沒有出發。太子嫌他行動緩慢,懷疑他要反悔,於是又去請求他說:“時間已經不多了,你難道不打算去了嗎?請讓我先派秦武陽去吧。”荊軻生氣了,喝叱太子說:“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來,就可能因為秦武陽這小子!如今我拿著一把匕首到吉凶難測的秦國去,之所以還不動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現在您既然嫌我行動遲緩,那就訣別吧!”於是就出發了。

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身穿白衣,頭戴白帽來為荊軻送行。到了易水岸邊,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這時,高漸離擊起了築樂,荊軻和著曲調唱起歌來,歌聲淒厲悲愴,人們聽了都流下眼淚,暗暗地抽泣。荊軻又踱上前唱道:“風蕭蕭啊易水寒,壯士一去啊不複還!”接著樂音又變作慷慨激昂的羽聲,人們聽得虎目圓瞪,怒發衝冠。於是荊軻登上馬車飛馳而去,始終沒有回頭看一眼。一行人到秦國以後,荊軻帶上價值千金的玉帛等禮物,去見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在秦王麵前美言道:“燕王確實畏懼大王的威勢,不敢發兵和大王對抗,情願讓國人做秦國的臣民,和各方諸侯同列,像秦國郡縣一樣進奉貢品,隻求能夠奉守先王的宗廟。燕王非常害怕,不敢親自來向大王陳述,特地斬了樊於期,並獻上燕國督亢的地圖,都封裝在匣子裏,燕王又親自在朝廷送行,派來使者向大王稟告。請大王指示。”

秦王聽了這番話後十分高興。於是穿上朝服,設置九賓之禮,在鹹陽宮接見燕國使者。荊軻捧著封藏樊於期頭顱的匣子,秦武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按順序走上前去。走到宮殿前的台階下,秦武陽臉色陡變,渾身發抖,秦國大臣們感到奇怪,荊軻回過頭朝秦武陽笑了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謝罪說:“他是北方荒野之地的粗人,沒有見過世麵,今日得見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加寬容,讓他能在大王麵前完成使命。”

秦王對荊軻說:“起來,把秦武陽拿的地圖取過來。”荊軻就取過地圖奉獻上去,打開卷軸地圖,地圖完全展開時露出了匕首,說時遲那時快,荊軻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過匕首就刺向秦王,秦王大吃一驚,抽身而起,掙斷衣袖。秦王趕忙伸手拔劍,劍身太長,卡在劍鞘裏了。當時情況緊急,劍又豎著卡得太緊,所以不能立刻拔出來。荊軻追趕秦王,秦王隻好繞著柱子逃跑。群臣都驚慌失措,由於突然發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一個個都失去了常態。而且按照秦國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時不得攜帶任何兵器,守衛宮禁的侍衛雖然帶著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沒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這時禦醫夏無且用他身上帶著的藥袋向荊軻投去,荊軻一振臂將藥囊擊碎。此時大臣們如夢初醒,一起上前與荊軻肉搏。秦王正繞著柱子跑,不知怎麼辦好,趁這個機會大臣們才對他大喊:“王負劍!”秦王這才拔出劍來砍荊軻,一下子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軻重傷跌倒在地,於是舉起匕首向秦王投去,沒有擊中,紮在柱子上。秦王又砍荊軻,荊軻八處受傷。荊軻自知事情失敗,就靠著柱子大笑起來,叉開兩腿大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無非是想活捉你,得到歸還侵占土地的憑證去回報太子。”兩旁的人趕過來把荊軻殺了,秦王頭昏目眩了好久,才回過神來。

弟忠姐烈---聶政

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他遊曆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後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攜母及姐隱跡於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並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聶政堅持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無一切後顧之憂後,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家具體情況,並謝絕嚴仲子為他提供的敢死隊相助的要求,隻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方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已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後,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麵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王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姐聶嫈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屍乃聶政。聶嫈抱屍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裏人吾弟聶政啊!”

當時有好心勸止道:“此乃刺韓相之凶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他的親人恐怕也難逃重罰。你不躲避,怎麼還敢來辨認呀?”聶嫈回答:“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於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

話說完,聶榮長呼三聲“天!”然後自殺於聶政的屍體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屍厚殮之。

淒涼悲壯---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和專諸是差不多同時代的人。吳王僚被刺死之後,其子慶忌逃出吳國,暗中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並周遊諸國,希望聯合諸侯,共同出兵討伐闔閭。慶忌此人有“萬人莫當之勇”,可“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拊膝數百裏”。闔閭曾派騎兵追殺他,竟追之不及,又命人亂箭齊射,卻被慶忌空手接住或打落。如此看來,慶忌可當“天下第一勇士”之稱。而且慶忌也不僅僅是個頭腦簡單的武夫而已,闔閭評價他是“明智之人,歸窮於諸侯,不下諸侯之士”。對這麼一個可怕的對手,闔閭自然會感到非常不安,於是又與伍子胥商量對策。伍子胥便向他推薦了要離。

要離生得身材瘦小,僅五尺餘,腰圍一束,形容醜陋,但智術非凡,有萬人之勇,是當地有名的擊劍能手。今鴻山十八景之一,東嶺山上的“磨劍石”,相傳就是當年要離磨劍的石塊。

要離盡忠義之心,獻用苦肉之計。一日在朝與闔閭鬥劍,先用竹劍刺傷公子光的手腕,再取真劍斬斷自己的右臂,投奔衛國找慶忌去了。要離走後,闔閭還依計殺掉了他的妻子和兒子。慶忌探得事實,便對要離深信不疑,視為心腹,委他訓練士兵,修治舟艦,常在左右,同謀舉事。

不久,慶忌領軍渡江,準備攻打吳王闔閭。要離趁其不備,左手持矛從慶忌身後狠狠刺去,當即刺穿慶忌胸膛。不料慶忌竟不得就死,返身一把抓住要離,抓住他的小腿將其頭下腳上倒提起來,大笑著將他浸入江中三次,又坐下將要離放在膝上笑道:“嘻嘻哉!天下之勇士也,乃敢加兵刃於我。”左右欲殺要離,慶忌卻阻攔道:“豈可一日而殺天下勇士二人哉!”命令放要離還吳,自己卻拔出長矛,喋血而死。

要離在回國途中,渡至江陵時,忽然悲痛不已,不肯前行,還說:“殺吾妻子以事其君,非仁也;為新君而殺故君之子,非義也。”認為自己沒麵目再見天下之士,回到吳國,闔閭金殿慶封要離,要離不願受,說:“我殺慶忌,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吳國的安寧,讓百姓能安居樂業。”然後在殿上自殺,他這樣做,一方麵是告訴吳王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麵是感謝慶忌的知遇之恩,所以他隻有死了,淒涼而又悲壯。勇士死於勇士之手這本身就是個悲劇,而勇士又自己結束自己的性命就不得不說是震撼了。

他們的信條都是“士為知己者死”。他們以視死如歸的氣魄和撼動山河的壯舉,在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俠義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