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東伐無望 敗師而歸(1 / 3)

出得安邑往西南,越過石門山,再渡過河水北岸,有兩座在河水南岸的大山,一名誇父山,一名華山,兩山都是東西走向,橫跨其中。華山以西便是秦國關中腹地,以北幾十裏是渭水,南麵秦嶺、洛水(春秋戰國時期,有兩條洛水,一處在貫穿河西而入河水,一處就是西起華山、竹山,過韓地經周天子洛陽,直入中原段河水),正東便是與誇父山麵而相對;誇父山位於河水下遊南岸,北臨河水,南靠門水,東麵秦國函穀關、胡邑,西麵華山。

這兩山都是中華民族古老的聖山。華山古稱“西嶽”,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五嶽皆是古代帝王封禪祭天之處,封禪名山,實際上是古代帝王巡守疆土、炫耀武功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華夏五嶽,是中華民族的五座聖山,它們是:西嶽華山、東嶽泰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其中的秦山更是五嶽之首,泰山曾是後世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於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五嶽的得名,據說最早可追溯到堯舜的時代,堯命羲和氏四子分管四嶽。那時“四嶽”是主管方嶽的官吏職稱,天子巡狩時,各主管方嶽的官吏在駐地選擇一座高山,放火發出信號,以召集諸侯。於是,最早的幾座發信號的山便成了嶽官的首府。舜時,嶽官的職稱開始與這些名山的山名統一起來,有關五嶽的詳細記載,較早見於秦漢時代的書籍《爾雅.釋山》。華山以北河水以西渭水以南地帶的幾個城邑,便在這華山與渭水之間東西走向,春秋時期的老晉國與秦國經常在這裏形成拉鋸戰,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設有幾座城池:陰晉、武城、鄭、彤、船司空。

從華山以東一直向前而望,便是誇父山。相傳遠古時代,有一族名誇父族,誇父族的首領叫做誇父,他身高無比,力大無窮,意誌堅強,氣概非凡。那時候,世界上荒涼落後,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淒苦。誇父為了本部落的人產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誇父常常將捉到的凶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隻耳朵上作為裝飾,引以為榮。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樣的太陽烤焦了地上的莊稼,曬幹了河裏的流水。人們熱得難受,實在無法生活。誇父見到這種情景,就立下雄心壯誌,發誓要把太陽捉住,一天,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誇父就從東海邊上邁開大步開始了他逐日的征程。太陽在空中飛快地轉,誇父在地上疾風一樣地追。誇父不停地追呀追,餓了,摘個野果充饑;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僅僅打盹。他追了九天九夜,離太陽越來越近,紅彤彤、熱辣辣的太陽就在他自己的頭上啦。

誇父又跨過了一座座高山,穿過了一條條大河,終於在禺穀就要追上太陽了。這時,誇父心裏興奮極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陽的時候,由於過度激動,身心憔悴,突然,誇父感到頭昏眼花,竟暈過去了。他醒來時,太陽早已不見了。誇父依然不氣餒,他鼓足全身的力氣,又準備出發了。可是離太陽越近,太陽光就越強烈,誇父越來越感到焦躁難耐,他覺得他渾身的水分都被蒸幹了,當務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於是,誇父站起來走到東南方的河水邊,伏下身子,猛喝黃河裏的水,河水被他喝幹了,他又去喝渭河裏的水。誰知道,他喝幹了渭水,還是不解渴。於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個大澤的水。可是,誇父實在太累太渴了,當他走到中途時,身體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誇父死後,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這就是“誇父山”,

清晨,誇父山以北的河水南岸,濃濃的霧氣還沒有消散,山間林野之中,一支大軍秘密向西開進,春日裏群山之間一片碧綠,鳥語花香。幾日之間,便越過了河水南岸,開進了華山險地,華山之險天下皆知,華山之貌,天下聞名。一支紅色大軍便在山間叢林秘密駐紮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