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體質的分類、表現以及與發病的關係

體質的分類:主要是依據中醫學的陰陽五行、髒腑、精津氣血等基本理論來確定人群中不同個體的體質差異性的。還有依據人的體態判斷其壯瘦壽夭的分類方法,以及根據性情分析其心理素質差異的氣質分類方法等。本書從功能角度將人體體質分為三類,即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偏陰質。這裏的偏陽、偏陰是體質類型,與陰虛、陽虛不是一個概念。

陰陽平和質與發病:身體強壯,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既病易愈。發病多為實證。

偏陽質與發病:體形偏瘦但較結實,亢奮、偏熱、多動,對風、暑、熱邪較易感染,多表現為熱證、實證或陰虛證。

偏陰質與發病:體形較胖但較弱,偏寒、喜靜,對寒、濕之邪較易感染。多表現為陰盛、陽虛證。

二、基本病機

基本病機可分為邪正盛衰,陰陽失調和精、氣、血、津液失常三大類。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的含義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機體的抗病能力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鬥爭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即“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正邪鬥爭的過程。

2.列表比較實證和虛證的含義及臨床表現。

(1)含義:虛實錯雜證是指患者同時具有正虛和邪盛兩個方麵的病理變化。

導致因素:導致虛實錯雜證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外感病邪中後期失治或治療不當,以致病邪久留,損傷正氣;二是身體虛弱複感外邪,正虛而無力驅邪外出;三是正虛而內生水濕、痰飲、疲血、內寒、內火等。

真虛假實和真實假虛現象在臨床上除了實證、虛證和虛實錯雜證外,還可見到疾病現象和本質不一致的情況,這就是“真虛假實和真實假虛”現象。“真實假虛”現象是由於實邪結聚,阻滯經絡,氣血不能外達所致;“真虛假實”現象是由於髒腑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所致。

(二)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是陰陽消長失去平衡協調的意思。

(三)精、氣、血、津液失常病機

精、氣、血、津液失常病機,是指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精、氣、血、津液受到損耗或化生不足、運行障礙或紊亂,而導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

氣血失常,是指氣與血的虧損不足和各自的生理功能異常,以及氣血互根互用功能失調等病理變化。

氣虛,指元氣虛損,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狀態。

氣機失調,氣的升降出人運行失常。

氣滯,即氣機鬱滯,運行不暢。

氣逆,氣機升降失常,髒腑之氣逆上。

氣陷,指氣虛升舉無力。

氣閉,氣的出人為病邪所阻。

氣脫,是氣失內守而外散脫失。

血虛,是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以致髒腑百骸失養的病理狀態。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遲緩或疲滯不暢,甚則血液疲結停滯的病理狀態。血熱,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或妄行的病理狀態。

血液妄行,一是由於脈絡損傷,血液妄行於脈外;二是氣虛血失統攝,導致血液溢於脈外。

氣滯血瘀,由於氣的鬱滯不暢,以致血行障礙而出現疲血的病理狀態。氣不攝血,氣虛不能統血,血不循經,溢於脈外,從而導致各種失血的病理狀態。氣隨血脫,氣隨血液大量流失而脫散,形成氣血驟然並脫的嚴重病理狀態。1.精失常指精不足的病理變化。引起精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所致;或因髒腑病變所致陰精不足而日久累及於腎,均能導致腎精不足。精失常的主要表現為生長發育不良,不孕不育,血虛,體弱多病,未老先衰等。

2.氣失常指氣不足(氣虛)和氣失調。臨床表現有,心氣不足引起的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減弱;衛氣不足引起的易被外邪侵襲。經絡氣滯引起的疼痛;脾胃氣滯引起的脘腹脹滿、食欲不振;衛氣鬱滯引起的發熱無汗,身體疼痛等。

3.血失常指血不足(血虛)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臨床表現有,血不足引起的月經量少,經閉,乳少,產子多羸弱;出血引起的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紫斑、崩漏、創傷出血等。

液失常指津液代謝障礙所引起的津液不足和輸布排泄障礙所引起的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