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藥鑒定學的定義和任務

考試要點

1.中藥鑒定學的定義和任務。

1.中藥鑒定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內容。

中藥品種與質量的關係;影響中藥質量的主要因素;造成中藥品種混亂和複雜的原因;解決中藥品種混亂和複雜問題及發掘祖國藥學遺產的途徑。中藥的真偽優劣、正品與偽品的含義。製定中藥規範化質量標準的原則和要求。6丨我國中藥資源和資源保護的基本情況;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途徑等。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中藥鑒定學的定義

中藥鑒定學是研究和鑒定中藥的品種和質量,製訂中藥質量標準,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

應用學科。

二、任務

1.考證和整理中藥品種,發掘祖國藥學遺產中藥的品種問題直接關係到中藥的質量,品種正確是保證中藥質量的前提,由於曆史等諸多原因,使中藥材品種混亂和複雜現象嚴重,其主要原因:①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現象普遍存在。②本草記載不詳,造成後世品種混亂。③有的品種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發生了變遷。④一藥多基源情況較為普遍。

解決品種混亂和複雜現象的途徑:①通過對中藥商品調查和中藥資源普查,結合本草考證,明確正品和主流品種,力求達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②研究不同曆史時期藥物品種的變遷情況,正確繼承古人藥材生產和用藥經驗。③開展古方藥物的品種考證,有利於醫方的發掘與繼承,為新藥研究提供依據。④對一些道地藥材的品種考證,查考地方誌,常能提供一些曆代本草未能記載的資料,解決在品種考證中的某些關鍵問題。⑤本草考證有助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⑥通過本草考證與現今藥材品種調查相結合,能糾正曆史的錯誤,發掘出新品種。

總之,中藥品種的考證與整理工作對澄清中藥品種混亂,從源頭上保證中藥質量,是十分重要的。

2.鑒定中藥真偽優劣,確保中藥質量中藥的真、偽、優、劣,即指中藥品種的真假和質量的好壞。“真”,即正品,凡是國家藥品標準所收載的中藥均為正品;“偽”,即偽品,凡是不符合國家藥品標準規定中藥的品種以及以非藥品冒充中藥或以他種藥品冒充正品的均為偽品。“優”,即質量優良,是指符合國家藥品標準規定的各項指標的中藥;“劣”,即劣藥,是指不符合國家藥品標準質量規定的中藥。中藥品種不真或質量低劣,會造成科研成果、藥品生產和臨床療效的失敗,輕則造成經濟損失,重則誤病害人。當前中藥出現偽品、混淆品或摻偽品的原因還有:誤種、誤采、誤收、誤售、誤用;一些名稱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源相近的品種之間產生混亂;個別人有意做假,以假充真。影響中藥質量的主要因素有:栽培條件、采收加工、產地、貯藏時間、運輸、非藥用部位超標、人為摻假、個別藥材經提取部分成分後再流入市場等。

中藥真、偽、優、劣問題的最終解決有其複雜性和艱巨性,要做到中藥的名稱準確、品質可靠,必須努力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大力發展道地藥材規範化種植,同時,應加強對市場的監督、管理與執法力度,杜絕假冒、偽劣藥材。研究和製定中藥規範化質量標準尋找和擴大新藥源①中藥的資源,包括藥用植物、動物和礦物資源。又分為天然中藥資源和人工栽培或飼養的藥用植物、動物資源。我國現有中藥資源達12807種,其中傳統中藥1200種,常用中藥500種,民族藥1500?2000種,其餘為民間草藥。②中藥資源的保護。合理地保護與開發中藥資源,維持生態平衡,對實現中藥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我國政府於1984年發布了第一批《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共收載植物354種;1987年發布了第二批《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共收載植物約400種;同年公布了《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製定了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名錄》;1989年又公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現在全國各地建立的植物、動物自然保護區已達近千處。同時開展野生中藥變家種、家養或進行野生撫育;建立中藥種質資源庫;並應用新技術、新方法對中藥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建立中藥材現代化產業基地,是實現中藥材標準化、現代化,實現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發布《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並從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大力發展優質道地藥材生產及野生珍稀或瀕危動植物藥材野生變家種、家養,可使中藥資源持續利用。③尋找和擴大新藥源。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方法有:進行全國性藥源普查,尋找新的中藥資源;根據生物的親緣關係尋找新藥源;從民族藥或民間藥中尋找新藥源;以有效成分為線索,尋找和擴大新藥源;以藥理篩選結合臨床療效尋找和擴大新藥源;從古本草中尋找或探索老藥新用途;以新技術、新方法擴大新藥源。

第二節 中藥鑒定學的發展史

考試要點

1.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書名、作者、載藥總數和學術價值。

2.曆代中藥鑒定學發展概況。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書名、作者、年代、載藥總數和學術價值

1.《神農本草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著作。著者不明,約在西漢時期。它總結了漢代以前的藥物知識,載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

2.《本草經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為基礎編成,載藥730種。全書以藥物的自然屬性分類,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類,為後世依藥物性質分類的導源。本書對藥物的產地、采收、形態、鑒別等有所論述,有的還記載了火燒試驗、對光照視的鑒別方法。

3.《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是唐代李勣、蘇敬等人集體編撰,由官府頒行的,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家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載藥850種,其中新增藥物114種。附有圖經7卷,藥圖25卷。出現了圖文鑒定的方法,為後世圖文兼備的本草打下了基礎。

4.《證類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視的本草,是北宋後期唐慎微將《嘉祐補注本草》和《圖經本草》校訂增補,編成本草、圖經合一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載藥1746種,新增藥500餘種。此書是現今研究宋代以前發展最完備的參考書。

5.《本草綱目》是明代本草著作中對藥學貢獻最大的本草。李時珍參閱了經史百家著作和曆代本草800多種,經曆30年的采訪和臨床實踐,編寫成52卷,約200萬字,載藥1892種。其中新增藥物374種,附方有11000餘條。可以說這部著作是我國16世紀以前醫藥成就的大總結。本書按藥物自然屬性作為分類基礎,每藥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名稱統一,結構嚴謹,為自然分類的先驅。此書成為世界巨著。

6.《本草綱目拾遺》是清代趙學敏編撰的。此書是為了拾遺補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而作,載藥921種,其中新增藥716種。

二、曆代中藥鑒定學發展概況

我國在1956年建立了四所中醫學院,1959年開始各院校相繼成立了中藥係,1964年開設了《中藥材鑒定學》,後改為《中藥鑒定學》。

我國1954年成立了藥材公司,1958年建立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後,成立了中藥研究所。中藥鑒定方法和技術方麵不斷提高。

第三節 中藥的采收、加工和貯藏

考試要點

1.采收與中藥質量的關係。

2.各類中藥的一般采收原則。中藥產地加工的目的和常用方法。中藥貯藏中常見的變質現象和防治方法。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采收與中藥質量的關係

中藥品質的好壞,決定於有效物質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質含量的高低與產地、采收時間、采收方法有著密切的關係,如薄荷揮發油主要分布於葉中,但花後期葉的產量最多,花盛期油中主成分薄荷腦含量最高,所以要確定適宜的采收期,必須把有效成分的累積動態與藥用部位的產量變化結合起來考慮,既要考慮有效成分的含量,又要兼顧產量。

二、各類中藥的一般采收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