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3 / 3)

先是世祖嚐議立科舉法,未及舉行。至是乃命中書省頒定科條,科場每三歲一次,以皇慶三年八月為始,從士人本籍官司,於諸色戶內推舉,年及二十五,有孝行可稱,信義足述,以及經明行修的士子,以次敦遣。其或徇私濫舉,並應舉不舉的有司,監察禦史肅政廉訪司,應體察究治。考試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用朱氏章句集注,遇有義理精明,文詞典雅,乃算中選。第二場,策一道,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並用朱氏章句集注,結以己意,限三百字以上。經義一道,各治一經,《詩》以朱氏為主,《尚書》以蔡氏為主,《周易》以程朱為主,以上三經,兼用古注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體格。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章表四六,參用古體。第三場,策一道,經史時務內出題,不矜浮藻,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賜進士及第,從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三甲皆正八品,兩榜並同,乃即下詔道:

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設官分職,征用儒雅,崇學校為育材之地,議科舉為取士之方,規模宏遠矣。朕以眇躬,獲承丕祚,繼誌述事,祖訓是式,若稽三代以來,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則以經術為先,詞章次之,浮華過實,則所不取。爰命中書參酌古今,定其條製,其以皇慶三年八月為始。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試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朕將親策焉。

到了皇慶三年,改元延祜,八年開試舉人,至次年廷試,賜護都遝兒、張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分為兩榜。蒙古色目人為右,漢人南人為左,嗣是垂為常例。元代之有科舉,自延祜始,故詳紀之。仁宗複用齊履謙、吳澄為國子司業。履謙字伯恒,汝南人,幼習推步星曆諸術,及稍長,讀洙泗、伊洛遺書,窮理格物。至元二十九年,授為星曆教授,大德二年,擢任保章正,至大三年,升授侍郎,兼領冬官正事。仁宗即位,以履謙學行純篤,命教國學子弟。與吳澄並司教養。每五鼓入學,風雨寒暑,未嚐少怠。

吳澄字幼清,撫州人,宋末舉進士不第,隱居布水穀,讀書著述,夙負盛名。至元中曾召至燕京,欲授以官,澄乞歸養母,遂辭去。至大元年,複召為國子監丞,皇慶元年,授為司業,澄用宋程顥學校奏疏,胡瑗六學教法,朱熹學校貢舉私議,約為教法四條:一經學,二行實,三文藝,四治事,逐條規勉,不憚求詳。嗣因履謙改僉太史院事,澄以同學乏人,托病歸籍,學製稍廢。

仁宗複調履謙為司業。履謙律己益嚴,教道益張,嚐立升齋積分等法。每季考生徒學行,以次遞升,既升上齋,逾再歲,始與私試。詞理俱優為滿分,詞平理優為半分,歲終積至八分,得充高等,以四十人為額,然後集賢院及禮部歲選六人,充作歲貢。三年不通一經,及在學不滿一年,定章黜革,所以人人勵誌,士多通材。元朝學術,惟皇慶延佑時,推為極盛。師道立則善人多,觀此益信。

仁宗又嚐將《貞觀政要》,《大學衍義》,並程複心所著《四書集注》,陸淳所著《春秋纂例》、《辨微疑旨》,及《資治通鑒》,《農桑集要》等書,悉令刊布,頒行學宮。複以宋儒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呂祖謙,暨元儒許衡,學宗洙泗,令從祀孔子廟廷,重儒尊道,也可謂元代第一賢君了。小子有詩詠道:

大元製典太荒唐,竟把儒生列倡!

幸有後王能幹蠱,莘莘學子尚成行。

仁宗方有心求治,雅意得人,偏偏鐵木迭兒,得寵太後,從中播弄,舉佞斥賢,這也是元朝的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