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歐洲,人類曆史上第二次血腥戰場,在這裏開始。
歐洲大陸的東麵,蘇聯人民艱難地與德國法西斯的軍隊進行英勇的防禦作戰,損失慘重,斯大林首次提出在歐洲大陸西麵開辟新的戰場,形成對法西斯軍隊的腹背夾擊之勢。
日本人轟炸珍珠港,終於激起了美國人加入戰爭的決心,但在美國人的戰爭經驗與實力還不足以主宰戰爭的時候,英國人的意見顯得十分重要,雖然美國人極不情願。
一、我們一定要回來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二個年頭,法西斯的禍水在歐洲大地無限蔓延。夏天,這股禍水衝擊到英吉利海峽。英國這個往昔的巨人,在這股洶湧而來的禍水麵前,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匆忙中讓幾十萬駐法軍隊海上突圍,從敦刻爾克返回英國。
幾天之後,法國投降。此時,回首西望,在大西洋的彼岸美國,那些想作壁上觀的孤立主義者,正搖唇鼓舌發起一場“美國絕不參戰”的運動。遙看東方,蘇聯靠外交上的縱橫捭闔,使自己在日益險惡的國際環境中,還暫時脫身於戰爭之外。近看大陸,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軍,挾勝利之餘威,正調兵遣將,準備向英國最後一擊;意大利也向英國宣戰,趁火打劫,在英國的屬地大肆擴張,幾乎把英軍趕出北非和地中海;西班牙佛朗哥的軍隊雖還沒有公開與法西斯沆瀣一氣,但也把軍隊開進丹吉爾國際共管區,企圖用大炮封鎖並控製直布羅陀海峽,想在英國的地中海航線上卡上鏈索……
現在,直接與德國法西斯軍隊抗衡的隻有英國了。他們從來沒有感到這樣孤單,如此孤立無援。算算家當:在英倫三島的陸軍中,除了步槍以外,其它武器什麼也沒有;海防線上,幾乎沒有任何反坦克炮和反坦克彈藥。有一次,首相丘吉爾巡視多佛爾的聖馬利加特灣的海灘時,守備旅長彙報道,他這個旅守衛的海岸線長達四五英裏,而且是極其重要的直接麵對英吉利海峽的岸段,但是,他隻有3門反坦克炮,每門炮隻有6發炮彈。事實上,當時全國各種類型的野炮不足500門,坦克不到200輛。難怪希特勒口出狂言:“英國的末日已經到了。”
在這危急時刻,英國人民沒有被壓倒,丘吉爾於1940年6月4日發表了英國人將決心戰鬥到底的著名講演:
“歐洲大片的土地和許多古老著名的國家,即使已經陷入秘密警察和納粹統治的種種罪惡機關的魔掌,我們也毫不動搖,毫不氣餒。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越來越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防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是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的一切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英國人不僅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幹的。在英倫三島、在南歐、在北非、在大西洋,與德國軍隊展開浴血戰鬥。英國人也沒有忘記在當年五六月間被趕出去的西歐大陸。
1940年6月的第三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英國的幾十名步兵乘救生艇在法國海岸登陸。他們偷襲成功,殺死了幾個放哨執勤的德國衛兵,爆炸了幾處運輸設施,放火燒掉了一座軍需品倉庫,然後揚長而去。盡管英國本身危在旦夕,英國人還是認準這一條:歐洲大陸,我們一定要回來。
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把幾十萬部隊通過海峽運到敵人重兵防守的西歐大陸,是一項巨大的係統工程。既要有堅定的決心、強大的實力;還要有正確戰略、周密計劃。客觀上講,第二戰場的開辟需要時日;再加之人為幹擾的主觀因素,使之更為曲折複雜。
1941年6月22日清晨。
蘇德戰爭爆發。
希特勒企圖用閃電戰術打敗蘇聯,進行了不宣而戰的突然襲擊。在蘇聯人民正浴血戰鬥中,英國人宣布“我們要給予俄國和俄國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英蘇結盟。英國人在對抗希特勒的鬥爭中又增加了一個強有力的夥伴。這個夥伴是希特勒送來的。
據說英國首相丘吉爾當時十分關注德國和蘇聯的關係問題,當他得知德國正在蘇聯邊界一帶集結軍隊時,欣喜若狂。認為德國進攻蘇聯已勢所必然、指日可待。6月22日是星期日,按丘吉爾的慣例,周末都是在離倫敦一小時車程的索克斯渡過,這次也不例外。頭一天到索克斯之後,洗過澡,看完隨身電影師帶來的影片之後,心情舒暢;又與隨行而來的艾登等人海闊天空地聊上一頓。
同來的美國大使懷南特捎來了羅斯福總統的口信,“支持首相歡迎俄國作為盟國的任何聲明”。之後,丘吉爾滿身輕鬆進入自已的臥室休息了。淩晨4時,從倫敦外交部打來的電話叫醒了丘吉爾隨身秘書科爾維爾,報告說德軍已經越過蘇聯邊境,發動大規模進攻。此時丘吉爾仍在夢鄉,他曾要求手下工作人員,除非發生德國人入侵英國,否則不要在8點鍾前叫醒他。所以到8點時,丘吉爾才得知蘇德開戰。
後來埃莫裏斯·休斯說道:“希特勒進攻俄國是上帝賜予丘吉爾的禮物,是丘吉爾長期以來所能得到的最好消息”。
蘇德戰爭爆發後,盡管蘇聯軍民拚死戰鬥,但由於沒有正確的戰略指導思想,片麵地想禦敵於國門之外,冒險實行反擊進攻戰略,結果不但未能反擊出境,反而落得節節敗退。到7月中旬,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向蘇聯境內推進達450至500公裏,中央集團軍群長驅直入達450至600公裏,南方集團軍群也向蘇聯境內推進了300至350公裏。在德軍的整個兵團大縱深突擊下,蘇軍大批部隊被分割包圍,上百萬官兵被俘,大片國土落入敵手,國家危在旦夕。在這緊急時刻,蘇軍統帥部一方麵修改戰略方針實行積極防禦,死守戰略要地。另一方麵,斯大林於7月18日給英國首相丘吉爾寫了一封信,提出英國“如果能夠在西方(即法國北部)和在北方(即北極地區)開辟一個對抗希特勒的戰場,那麼蘇聯及英國的軍事形勢將大大改善。”9月3日,鑒於蘇聯形勢仍在危急中,斯大林再次致函丘吉爾:“我認為隻有一條出路,即本年內在巴爾幹區域或者法國的某一地區開辟第二戰場,以使德國從東線調走三十至四十個師。”這是蘇聯首次要求英方開辟第二戰場,但丘吉爾在回信中隻同意提供物質援助,沒有答應在1941年就開辟第二戰場,稱:“英國在西方除了采取空中行動外,沒有可能采取任何其他行動去迫使德國在冬季以前把軍隊從東歐調到西歐。”
丘吉爾信中說的是實情。這時讓他出兵西歐,確實難為他了。
因為自敦刻爾克撤退後,英國人與德國陸海空三軍單打獨鬥,已一年有餘,其實力消耗很大,要想在西歐登陸成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丘吉爾在信中解釋道:“你們幅員遼闊,所以不容易理解我們隻能在我們的海運線允許的條件下生活和戰鬥。”確實,英國寓居英倫三島,是個海洋國家,海洋是其生命線,其過去的戰略方針是建立龐大的海軍和空軍,對德國的主要戰略必然是“用空軍、海軍和經濟封鎖逐步削弱它”。總的說,蘇德戰爭爆發,解除了德軍進犯英倫三島的可能,盡管丘吉爾對蘇聯采取一貫反對態度,但大敵當前,他還是想盡可能救助蘇聯,他一度想在挪威采取軍事行動,他的軍事顧問們好不容易才向他證明這件事是辦不到的,才作罷。同樣,不容置疑的是,丘吉爾這個大英帝國的忠實捍衛者,為恢複往昔帝國的風範,自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早上6時15分。
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軍基地珍珠港,掩蓋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周圍萬籟寂靜,在周末休息狂歡之後,美國海、空軍官兵們還沉睡在夢鄉。此時,在珍珠港所在地瓦胡島以北230英裏的海麵上,卻忙成一片。日本特遣艦隊司令南雲忠一已命令6艘航空母艦上屬第一批攻擊隊的183架飛機起飛了。淵田總指揮座機首先躍入黑茫茫的夜空,緊隨其後的是水平轟炸機、魚雷轟炸機、俯衝轟炸機、戰鬥機。幾分鍾後,第一攻擊隊的機群隆隆作響,在艦隊上空盤旋一圈,便朝南直奔瓦胡島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