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流勇退,謂之知機”,這句話誰都會說,但是能做到的就沒幾個了。常言道:“欲壑難填”。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既得隴,複望蜀,常常是吃著鍋裏的,卻望著碗裏的。尤其是官場上的人,大多利欲熏心,迷戀權位,削尖了腦袋,拚命地往上鑽,有條件,便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殊不知,伴君如伴虎,高處不勝寒,距離權力核心越近,往往越危險。最後,往往摔得很慘,徹底摔死的多得是,將三族、九族全搭上的也不在少數。李靖不迷戀權位,能夠在關鍵時刻急流勇退。可見,他確實是有過人的智慧。
李世民是何等人物啊!他當然清楚李靖的心意,也十分欣賞李靖的舉動。李世民接受了李靖的辭呈,並派中書侍郎岑文本轉告李靖:“朕觀自古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誌,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此事還未過兩個月,就發生了吐穀渾進犯涼州的事件。李世民決定派兵反擊,徹底把吐穀渾拍展。可是,讓誰來做統帥呢?這是個問題。他自然想到足智多謀、威名遠揚的李靖。可是,李靖足疾未愈,抱病在家。李世民不好意思叨擾他養病。
他沒有找李靖,李靖卻來找他了。李靖一聽說有仗可打,頓時精神抖擻,主動求見宰相房玄齡,請求朝廷派他掛帥遠征吐穀渾。李世民大喜過望,當即答應。
這一年十二月,李靖率軍出擊吐穀渾。在李靖的英明指揮下,唐軍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便徹底搞定了吐穀渾。
但是,利州刺史高甑(音贈)生因為貽誤軍機而受到李靖的責備,心懷不滿的他便在戰事結束後,誣告李靖謀反。李世民下令調查,最後終於洞悉了高甑生的陰謀,將他流放邊疆。但這件事也再次警示了李靖。打這以後,他“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一直到死,李靖再未統軍作戰。
十四年後,唐太宗打算親征高句麗,派人召來老將李靖。李世民問李靖:“公南平吳,北破突厥,西定吐穀渾,唯高麗未服,亦有意乎?”
此時的李靖已經是年過七旬的老翁了,他委婉地說:“往憑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雖衰,陛下誠不棄,病且瘳矣。”李世民見狀,便不再要求。
貞觀二十三年(649),李靖病情惡化。李世民親臨病榻慰問。他見李靖病危,涕淚俱下:“公乃朕生平故人,於國有勞。今疾若此,為公憂之。”
五月十八日,李靖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九歲。
李世民追贈他為司徒、並州都督,諡號景武,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他還特意命人將李靖的墳墓造成突厥燕然山、吐穀渾積石山的形狀,“以旌殊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