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得越高,摔得越慘(1 / 1)

秦王黨的一班文臣,最後就屬長孫無忌發展得最好,爬得最高(當然,後來摔得也最慘)。

原因有三:

原因一: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哥。不管怎麼說,親人永遠是親人,在內心深處,李世民肯定最信任長孫無忌。

原因二:長孫無忌的年齡相對較小。我查了一下資料,房玄齡生於578年,杜如晦生於585年,魏征生於580年,而長孫無忌卻生於597年,要比以上三人小得多。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因為等以上三位都入土後,李世民就隻能依靠正在壯年的長孫無忌了。

原因三:長孫無忌很“聰明”。他雖然貴為外戚,但是行事低調內斂,所以李世民對他很滿意。

李世民登基後,為了表彰長孫無忌的功勞,曾想任命他為尚書右仆射(副宰相)。長孫皇後聽了,第一個反對:“我位居皇後,全家受到的恩寵已經很多了。我不想讓哥哥再把持權柄了。”不僅如此,她還提醒李世民要吸取漢朝呂氏、霍氏等外戚專權的教訓。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隻此一點,我就十分佩服這個女人。

長孫無忌也屢屢推卻。但是,李世民就是不聽,最後還是將長孫無忌提拔為尚書右仆射。但長孫兄妹仍不死心,軟磨硬泡,就是不幹。最後,李世民實在是拗不過,這才接受了長孫無忌的辭呈。不過,他轉而給了長孫無忌一個高級榮譽稱號:開府儀同三司。

如果大家覺得這件事充分體現了長孫無忌謙虛的高尚品德,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長孫無忌相當精明,他這是“以退為進”。現在不要,其實是為了將來能要得更多。

有件事情可以充分顯現他圓滑的性格。

貞觀十八年(644)四月,李世民在駕臨太平宮時,對隨行的大臣們說:“你們這些臣子啊,大多看君主的臉色說話,很少有人敢直諫犯顏。我現在很想聽聽自己的過失,你們但說無妨啊!”

對於晚年的李世民而言,他能說出這樣的話,已經是非常難得了。本來呢,這是一個趁機勸誡李世民的絕佳機會。但是,長孫無忌卻說“陛下無失”。屁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連孔子都要一日三省其身,李世民怎麼可能會沒有錯誤?李世民當時沒說什麼。

四個月後,李世民又一次讓長孫無忌談自己的過失:“人苦不自知其過,卿可為朕明言之。”長孫無忌是這麼說的:“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將順之不暇,又何過之可言。”這一次,他算是拍到馬蹄子上了。李世民當時很不高興,並說他是“曲相諛悅”。

最能體現長孫無忌心計的是儲位之爭。太子李承乾被廢之後,有資格競選太子的王爺有兩位,一位是皇四子魏王李泰,一位是皇九子晉王李治。本來呢,依著李世民的意思,他是想立老四魏王李泰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卻更屬意晉王李治。

李泰和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長孫無忌為什麼棄太宗所寵李泰,反倒偏向年齡較小、資曆較淺的李治呢?其實,這不是感情問題,而是利益問題。長孫無忌深知李世民已經時日無多,所以他想將來主政的是一個資曆淺、經驗少、易於控製的皇帝。李泰很顯然不是這樣的人,他已經長大了,翅膀硬了,成氣候了,身邊也有自己的一班人馬了。這樣的人當了皇帝,肯定就不會再用他這樣的老家夥了。而李治就不同了,不黨不群,光杆司令一個,而且為人懦弱,太他娘的合適了。於是,長孫無忌就把寶壓在了李治的身上,“固請立晉王治”。

李世民受不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幫老臣的唆擺,最終立李治為太子。但是,李治仁弱,李世民實在是看不上眼,心中有些反悔,打算改立庶出的皇三子吳王李恪。這個時候,長孫無忌可就不再聽他的了,站出來擋差:“晉王仁厚,守文之良王,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君乎?”李世民隻得作罷。

李世民一死,長孫無忌立馬就開始高調起來,“以元舅輔政,凡有所言,上無不嘉納”,成為高宗朝炙手可熱的權臣。他倒是做了一些事情,不過,他專權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長孫無忌自以為再無敵手,豈料卻栽在了一個女人的手裏。這個女人大家都認識,她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武則天。因為議立皇後的事兒,長孫無忌把武則天給得罪了。高宗顯慶四年(659),武則天的黨徒許敬宗(十八學士之一)設計誣陷長孫無忌等人造反。懦弱的李治聽信了許敬宗和武則天的一麵之詞,將長孫一門或流或殺,長孫無忌本人也被迫自殺。

爬得越高,摔得越慘。宦海浮沉,前浪總是要被後浪拍在沙灘上的。

長孫順德這個人啥都好,就是貪小便宜。貞觀元年,李世民即位後,就賞賜給他食邑一千二百戶。但是,不久之後,他就因為收受賄賂而遭到檢舉。這一次,李世民念在他有功的份上,沒有辦他。但長孫順德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自己的愚蠢,他又和李孝常勾搭在了一起,圖謀不軌。李世民這次黑了臉,將他撤職除名。長孫順德無比鬱悶,很快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