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黑闥依然在前進。十月陷瀛州,殺刺史盧士睿。十一月,陷定州,殺定州總管李玄通。竇建德的舊部紛紛起兵,殺死唐朝官吏,響應劉黑闥。十二月初三,陷冀州。十二日,劉黑闥大破李唐常勝將軍李世勣,斬首五千級。十四日,劉黑闥收複原夏國首都洺州。二十四日,陷相州,刺史房晃被擒,右武衛將軍張士貴突圍逃走。緊接著,劉黑闥又接連攻陷了黎、衛兩州。

至此,劉黑闥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恢複了原先竇建德的地盤兒。他又派人出使突厥,與突厥新任可汗頡(音節)利結盟。頡利可汗派俟斤宋邪那率領突厥騎兵隨劉黑闥征戰。緊接著,老劉又與高開道、徐圓朗等勢力結為同盟。

李唐遭遇到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數路唐軍,一路敗得比一路慘。劉黑闥迅速雄起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長安,引起了朝野的強烈“地震”。形勢危急啊,由不得李淵父子不認真對待了。

不用說,在這種關鍵時刻,朝野上下都把目光鎖定在了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秦王李世民。輿論很快就把李世民推到了曆史的潮頭浪尖之上。讓李世民帶兵東征劉黑闥的呼聲空前高漲。

這種情況可把兩個人給急壞了。他們是太子中允王珪和太子洗馬魏征。從官名就可以看出,他們是李建成的人。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人氏。王珪少時,家中經濟條件十分不好。但是,他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個性雅澹,少嗜欲,而且誌量沉深,能安於貧賤,體道履正,交不苟合。”他的叔叔王頍(音跬)是個明眼人,常常慨歎:“我家門戶所寄唯在此兒耳!”

仁壽四年(604),隋文帝駕崩,隋煬帝即位。他的弟弟漢王楊諒在太原起兵,反對兄長隋煬帝。王頍是楊諒集團的骨幹分子。楊諒失敗以後,王頍被殺,王珪受到牽連,隻得逃入了終南山,時年三十四歲。他一直在終南山隱居了十多年,期間結交了兩個好朋友,就是後來名滿天下的房玄齡和杜如晦。

李淵入主長安以後,有人向他舉薦了王珪。老李就任命王珪為世子府諮議參軍,成為李建成的重要顧問。不久,李淵稱帝,李建成被冊封為太子,王珪也被升為太子中允。隨著李氏兄弟權力鬥爭的展開,王珪也漸漸地與兩個好朋友站到了對立的陣營。

魏征的知名度可就要大得多了。但凡是知道點兒唐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魏征這個人。此人乃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名氣的直諫之臣,其名文《諫唐太宗十思書》更是振聾發聵,名揚千古。

魏征的人生際遇也是十分的坎坷。他老爹名叫魏長賢,早年做過北齊的屯留令。但是,魏征幼時,父母雙亡,家道中落,他隻好出家當了道士。史書上說他之所以要當道士是因為“落拓有大誌,不事生業”。不過,小玉俺覺得,他可能是丟不起那個人,不想吃苦過活,這才當了個衣食無憂的道士。

魏征和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極為相似,一個幹過道士,一個當過和尚,最後都成就了偉大的事業。和老朱一樣,魏征對於自己的專業也不感興趣,不想著修身養性、煉丹製藥,卻“見天下漸亂”而“屬意縱橫之說”。也就是說,這是個不愛宗教愛政治的道士。

大業末期,翟讓、李密率領瓦崗寨群雄樹起了反隋的旗幟,武陽郡的郡丞元寶藏起兵響應。元寶藏聽說郡裏有個叫魏征的道士筆杆子很好,就征召了老魏做自己的書記官,專門負責起草文書之類的東東。

天長日久,李密發現,在手下眾人的奏疏當中,就屬元寶藏的奏疏寫得最好。他仔細一打聽,原來是一個叫魏征的人寫的。於是,李密就從元寶藏那裏把魏征給要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