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上將:中國官製史上的怪胎(1 / 2)

兒子打了個大大的勝仗,老李卻是且喜且愁,喜的是寶貝兒子為國家社稷立下如此大功,當老爹的倍兒有麵子;愁的是這樣的蓋世奇功,究竟該如何封賞呢?

小玉仔細地翻了翻文獻史料,發現老李之所以會因此而犯愁,是因為對李世民,他已封無可封,賞無可賞。

有人笑了,小玉你別瞎掰了,李淵可是皇帝哎,全天下都是他的,他怎麼會賞無可賞呢?

列位還別不信,且聽偶細細道來。現在,李世民的頭上已經頂了四頂帽子。

第一頂——秦王。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在諸王當中,他排行第一,是無可爭議的大哥大;

第二頂——太尉。太尉乃三公之首,主管全國軍事,實際上就相當於我國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堪稱武官之最;

第三頂——尚書令。尚書令是尚書省的最高長官,由於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崗位空缺,所以尚書令的實際地位相當於後世的宰相,實乃文臣中的老大。

第四頂——陝東道大行台。陝東道是唐朝初年設置的最大的戰時行政單位,專門負責經略洛陽,進攻王世充。

由上可見,無論在官位上,抑或在爵位上,李世民都已經到達了巔峰。

李淵陷入了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一方麵,在現行體製內,對李世民,他確實是賞無可賞;另一方麵,李世民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無論如何都是要賞的,否則的話,以後還如何激勵士氣啊?如果賞罰不明,你李淵還當什麼皇帝啊?於是,老李發動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創造出了一個中國官製史上的怪胎——天策上將,將其授予李世民。

“上將”沒什麼好解釋的。“天策”其實是一顆星星的名字。這顆星星的另外一個別名是傅說星。傅說其實是一個人名。此人約生於公元前1335年,卒於公元前1246年,是我國殷商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李淵以“天策上將”命名這個新職務,其對李世民的信賴和期望可見一斑。

如果大家以為天策上將僅僅是一個類似“三好學生”的榮譽稱號,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天策上將不僅名兒叫得響,其內容也是相當的豐富。

首先,從麵兒上講,天策上將的地位僅次於名義上的文官之首——三師。前麵偶已經交代過了,三師崗位空缺,所以,天策上將實際上就是大唐百官之首。

其次,從內裏來說,天策上將可不是榮譽性的虛銜,而是有實際職事的,即“掌國之征討”。天策上將府與二戰時期日本的帝國大本營性質差不多,是一個全麵掌控對外戰爭的軍事機構。

為了便宜行事,李淵特別指示,天策上將有權“自置官屬”。也就是說,李世民自行可以招募、選拔人才作為天策府中的官員。

根據《舊唐書·職官誌》的記載,除天策上將外,天策府中共有大小辦事人員三十四名,具體是:

長史一人,從第三品,具體管理府中的各類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