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蘇州曆代蘇繡刺繡名家輩出,現在僅舉古代刺繡藝術家20人,現代刺繡藝術家10人簡略介紹如下:
1.吳母,明末吳江人。不知其名,擅繡觀音,技藝精絕,每幅一金。
2.薛氏,明代侍禦錢岱家中女教師,不知其名,錢家人稱她薛太太。蘇州人,壽五十餘,工刺繡,兼擅絲竹。
3.柳伴月,女,清代人,原籍浙江,住蘇州虎丘東塔院,擅長詩、畫、刺繡,曾在虎丘以賣繡為生。
4.沈關關,字宮音,吳江人。楊卯君之女,能繡人物、山水,曾為顧茂倫繡《雪灘濯足圖》。
5.趙慧君,昆山顧春福妻,能繡山水、人物,色絲鮮麗。
6.程景鳳,字侶仙,長洲人,彭蘊璨妻,年十五,刺繡於春暉樓,也工繪花鳥草蟲。
7.陳芸,字淑珍,沈三白妻,繡藝精巧,曾為友人繡《心經》一部。
8.周湘花,清吳中人。劉鬆嵐妾,曾繡吳蘭雪《石溪看桃花詩》。
9.淩杼,清末吳江人。以擅繡著名,繡有《窅娘圖》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院。
10.沈壽(1874—1921),原名雲芝,女,生於蘇州城內海紅坊。自幼習繡,藝術高超。丈夫餘覺(兆熊)曾去日本考察,共創“仿真繡”。曾任清農工商部繡工科總教習、南通女紅傳習所所長。刺繡作品《意大利皇後像》作為國禮贈給意大利,《耶穌像》參加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獲金獎。著有《雪宧繡譜》。
11.餘覺(1868—1951),名兆熊,字冰臣,晚署石湖老人。浙江紹興人。寓居蘇州擅書畫,與沈壽結婚後,專心設計繡稿,夫畫妻繡,配合默契。與妻沈壽同去日本考察,共創仿真繡。曾任清廷農工商部繡工科總經理。在蘇州創辦"福壽夫婦繡品公司"。
12.沈立(1864—1942),字鶴一,沈壽胞姊,曾在清廷農工商部繡工科、南通女紅傳習所教習,代表作品有《觀音大士像》等。
13.徐誌勤,原名俞誌勤,俞慧瑛,女。清末蘇州東渚人。光福諸生徐雲峙妻。由沈壽力薦任皇家女紅教習,又任京師女學繡工科教習。作品仿沈南《鬆鶴中堂》獲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優等獎。並綜合運用前人多種針法,繡成賀慈禧大壽的《八仙上壽圖》。
15.丁渭琦(?—1952),蘇州蠡墅人,1904年與丈夫顧聘儒合辦私立“武陵女塾”(繡校),直至1937年停辦。她和學生的作品曾在南洋勸業會、江蘇省地方物品展覽會獲獎,1934年曾繡《英國皇後像》。
16.金靜芬(1885—1970),女,沈壽高足,曾任清廷農工商部繡工科教習,後在南通女紅習所、蘇州女子職業學校教繡。她的刺繡作品曾在南洋勸業會、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獲金獎。1958年曾任蘇州刺繡研究所所長,代表作品有《魯迅像》、《聽琴》等。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7.朱鳳(1910—1993),原名壽臣,字瑞成,女。原籍常熟。畢業於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繡科,留校任教。1951年繡蘇州第一幅毛主席像。1952年受聘為蘇州刺繡技術學校教師兼甲班主任。1954年參加蘇州文聯刺繡小組,後轉刺繡工藝美術生產合作社、蘇州刺繡研究所、蘇州刺繡廠任技藝指導。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市政協常委。1957年、1979年先後出席第一次、第三次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會議。她創造了散套繡法,提高了蘇繡藝術的表現能力。代表作品有《敦煌供養人像》、《博古圖》、《北海》等。著有《中國刺繡技法研究》、《蘇繡》。
18.楊羨九 (?—1957),女,蘇州光福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隨沈壽去北京,在農工商部繡工科設計繡稿,後又隨沈壽去南通女紅傳習所工作。他設計的《鬆鶴同春圖》,曾在美國巴拿馬賽會展出。解放後在吳縣刺繡生產合作社工作。
19.王鬆林(1908—1983),蘇州光福人。自幼去滬學畫刺繡圖案(俗稱畫白粉),遂終身為業。1950年參加蘇州刺繡業第三集體工場,1956年參加蘇州市第一刺繡生產合作社,後在蘇州市工藝美術研究室、蘇州刺繡廠做圖案設計工作。曾參加《蘇州刺繡圖案》、《日用蘇繡圖案》的編繪,並在蘇州市工藝美術職工大學授課。1977年退休。
20.柳炳元(1908—1998),蘇州人。自幼去滬學畫刺繡圖案。後回蘇州自設作坊。1950年成立蘇州刺繡業第三集體工場(畫花工場)任主任。1956年並入蘇州市第一刺繡生產合作社,後改為蘇州刺繡廠任設計室主任。1959年被評為蘇州市勞動模範,出席江蘇省及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77歲退休。編繪《蘇州刺繡圖案》、《蘇繡傳統圖案》、《蘇繡圖案》等出版。
今天的蘇州刺繡藝術,以鎮湖刺繡藝術一條街最為著名,可謂是人才濟濟,是蘇州刺繡藝術的代表,現舉一漏萬,簡略介紹如下:
1.盧福英, 1962年出生,江蘇省工藝美術師,首屆蘇州工藝美術家。二十餘年來,她把蘇繡藝術作為對外交流的重要舉措,先後十餘次赴日本、德國進行刺繡作品展示展覽,她高超的刺繡技藝傾倒了無數異國參觀者,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為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誼架起了一座橋梁。獲獎代表作品《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2.姚惠芬,1967年出生,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自幼喜愛刺繡,先後得到沈壽第三代傳人牟誌紅等多位刺繡前輩指點。姚惠芬曾作為文化交流的形象大使,受國務院新聞辦邀請赴歐洲作刺繡巡回展演,其精湛的繡技傾倒了無數異國友人。2004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獲獎代表作品《荷之韻》。
3.姚建萍,1967年出生,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曾先後在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德國等國外舉辦大型刺繡展覽,1996年,作品《馬哈蒂爾》肖像在北京外交部作為國禮贈與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2004年,其大型作品《我愛中華》搭載我國科學衛星,遨遊太空,創造了中國刺繡史上的又一輝煌。
4.姚惠琴,高級工藝美術師,從小喜愛刺繡,曾得到任慧閑等刺繡名家指點,並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國畫和油畫專業進修兩年,刺繡藝術理論知識紮實,作品富有創造性。在2001年舉辦的“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中,作品連續三屆獲得金獎,被中央電視台、NHK電視台、香港文彙報等新聞媒體報道。
5.朱壽珍,1968年出生,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自幼酷愛美術和刺繡藝術,曾入學中國美院。她的作品用色豐富、形態逼真、針法細膩、亂針齊繡相融,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特別是人物、動物、風景、油畫等刺繡已形成獨特風格,開創了蘇繡藝術之新河。她曾攜帶20幅優秀的作品到法國參展,受到國內外專家的一致稱讚。獲獎代表作品《非洲雄師》。
6.鄒英姿,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她的刺繡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博采眾長,融繪畫、攝影藝術於蘇繡藝術之中,並用刺繡繡法表現西洋油畫以及抽象畫風格,形成了獨特的刺繡藝術風格。多年來,為刺繡藝術的創新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獲獎代表作品《古月清風》。
7.蔡梅英, 1965年生,高級工藝美術師,自幼喜歡刺繡,早年從師蘇州刺繡研究所的王祖識,她的作品深入生活,從多方麵吸取營養,並在刺繡人物、花卉、動物、風景等方麵得到了較為全麵的發展,現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蘇州市刺繡藝術研究會會員。獲獎代表作品《君士坦丁堡女郎》。
8.梁雪芳,1965年出生,高級工藝美術師,其作品以針代筆,以絲代色,用傳統蘇繡技藝演繹書畫的意境,梁雪芳的刺繡作品在國內外多次評比中屢獲殊榮,2001年到2005年之間,梁雪芳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上蟬聯了九個獎項。獲獎代表作品《小虎貓》。
9.王麗華,(1969—),高級工藝美術師。作為新世紀的高級工藝美術師,她巧妙地將中西方繪畫、攝影藝術與刺繡藝術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刺繡藝術風格,特別擅長亂針繡。1996年,她精心繡製旅美畫家陳逸飛的油畫《凝》,作為一份厚禮贈送給新成立的香港特區政府。獲獎代表作品《孫中山像》。
10.姚惠珍,(1958—),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鎮湖刺繡協會副秘書長,其作品承古創新、精益求精,工於中西藝術結合與亂針刺繡,其繡製的作品種類很多,獲獎代表作品有《水鄉橋》、《少女閱讀》、《春風又綠江南岸》、《雙狗》、《金枝玉葉》。
八、江南繡女訪談錄——學藝成才訴甘辛
1. 轉益多師是我師——陳紅英繡館訪談錄
位於鎮湖繡品街廣場北側的陳紅英繡館,掛滿了各種美術作品繡,有希斯金油畫《森林裏的棕熊》、中國畫齊白石作品的繡品以及依據照片繡成的繡品。繡品大部分都裝了畫框,窗台邊有一架繡繃。
時間:2010年1月14日上午
地點:陳紅英繡館
采訪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尹文教授
那天上午,繡館主人陳紅英和她的丈夫濮關鍵先生正好都在,於是采訪了他們夫妻。陳紅英回憶自己學習刺繡的經曆說:江南民間刺繡是母女相傳,姐妹相傳,在傳、幫、帶的過程中,學會了基本的刺繡方法。然後,到蘇州刺繡研究所拜老師學習,學老師的技術,不專師一個老師,要轉益多師是吾師,學習融合各位老師的優點,蘇州刺繡研究所有許多刺繡大師,任慧嫻先生是亂針繡權威,是真正的刺繡藝術大師,值得後輩繡娘學習。王祖認先生的基礎全麵,是全能型的大師,他們獲得過國際大獎:顧氏和平獎。由菲律賓總統親自頒獎。
2009年12月26日,陳紅英為毛主席紀念堂繡毛主席肖像,這是一個光榮的任務,為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繡像,由國家收藏,陳紅英出於對領袖的敬仰,不計報酬,繡出了滿意的作品交中共中央辦公廳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作品掛在了毛主席紀念堂的牆上,表達了江南繡女對毛主席的深厚感情。
問:一幅刺繡作品要多少時間?
陳紅英:一年裏大幅作品隻能繡一幅,小幅作品繡三幅。刺繡是在原畫基礎上的再創作,要有耐力,要有對原畫的理解。畫家不能代替繡娘。現在有畫家說繡女侵犯畫家的版權,繡女仿製了畫家的畫,畫家找繡女打官司,這樣的畫家不是大師。
濮關鍵:(擅長繪畫)一年定心隻能做一點事情,我要與繡娘一起調整畫麵,一年隻能做兩幅作品,原創作品太難了,所以原創作品很少,幾乎是微乎其微。用心鑽研刺繡,鑽研畫稿。用什麼針法,選什麼色彩的絲線,都要進行分析。刺繡與繪畫的用色原理不一樣,實踐經驗非常重要。刺繡很辛苦,美術學院畢業的女生很少選擇繡娘這個工作。鎮湖生活環境艱苦,讀書求學難,於是就學刺繡為生。
陳紅英:我是喜歡讀書的,我8歲時學穿針,12歲跟隨姐姐學刺繡,放下書包學業感到很委屈。姐姐說,你能保證考上大學嗎?考不上大學隻能學刺繡。那時考大學很難。12歲時,我就開始繡被麵,整整一個暑假,繡了一幅仙鶴、鴛鴦被麵,這是我的第一件作品。18歲學繡觀音像。後來到蘇州刺繡研究所跟刺繡班的學員一起學習,學有所成的人很少。老師教時我已經20多歲了,我刺繡水平的提高離不開蘇州刺繡研究所的老師們的指導,蘇州繡娘在藝術上要以真誠的心態進行去交流,不要去排斥,鎮湖能有今天,離不開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大師們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