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言
彭華偉的“新聞重播”
羅長江
華偉準備將自己采寫的新聞作品結集出版,作為記者生涯的一種回顧和總結,遂囑我作序。我和華偉在《張家界日報》共事多年,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因此,於情於理都得應命寫點什麼,方不負所托。
做過“文學青年”夢的人,總有些“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之類的情懷。1993年,他從一家待遇頗為優厚的單位“跳”出來改行作記者,無疑是基於對新聞工作的向往和熱愛。隻要看看他這段時間寫下的文章,便可感受到他蓬勃的熱力和才情。《沒見過海的海軍女兵》寫得筆酣墨飽,娓娓動人。《為打工者撐起一片天》中的覃國祥,全身心為特區打工者服務,其事跡令人感動欷噓。《抗洪救災的一曲壯歌》則是作者主動請纓,深入到被洪災重創的桑植縣采寫的係列報道,其間,記者和陪同人員冒險爬過被洪水衝毀的山間小道,深入到洪災第一現場實地踏訪,其敬業精神可見一斑。
於我,則格外看重他的一些農村題材報道。通訊《20年苦圓求水夢》中,青安坪、羅塔坪兩鄉幾萬農民為解決灌溉飲水問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20年矢誌不移,終於建起了寒溪溝水庫,圓了多少代人的求水夢。通訊《貓兒塔人的造田壯舉》中,27戶人家用鋼釺和鐵錘向貧困宣戰,12年奮鬥不息,硬是在一片亂石嶙峋的岩殼裏造出了80多畝旱澇保收的良田。對於“老少邊窮”的鄉村而言,這兩個當代愚公的故事,很感人也很典型,具有普遍的推廣意義。貧困對於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是恥辱,隻有放棄對貧困抵抗與征服,才是人類的真正悲哀。花20年時間修一座水庫,用12年時間造80多畝良田,雄辯地說明人民群眾是改善生存環境與發展經濟的原動力,蘊藏著巨大的積極性。如果把老百姓的渴望比作一堆堆幹柴,隻需一點燃,就會燒成熊熊烈火;那麼身為新聞記者,通過手中的筆發現和推介典型,以發揮“火柴”和“打火機”的作用,讓更多的老百姓從中汲取榜樣的力量,早日脫貧致富,該是一件何等具有有意義的工作!
當一名記者不難,當好一名記者卻不易。除了政治上的把握能力、思想素養、新聞敏感性、文字功底等基本要件,在物欲橫流、道德滑坡、社會失衡的當下,一個記者的新聞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則顯得尤為可貴。他曾明察暗訪,通過“內參”反映一起騙農坑農的林場買賣事件,從而引起有關方麵重視,促使問題得以解決。《農民彭武林為什麼不種棉了?》通過采訪一位曾經的種棉能手,真實反映底層農民的訴求。一葉而知秋。正是有了許許多多為農民鼓與呼的仁人誌士,才使我國的農業政策一年比一年改善。1998年,他冒著危險,深入到傳銷者中間,采集了許許多多活生生的事例,連續刊發7篇係列報道,對傳銷騙術和危害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分析,其筆力之老到,見解之深刻,展示了他作為一名經濟記者的良好素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輿論監督活動中,華偉意外地獲得了一位名叫九妹的小女子的愛情,成就了富有浪漫色彩的姻緣佳話,真就應了好人好報的老話了。
華偉進報社時已屆而立之年,在這位九妹出現之前,華偉的終身大事一直久懸未決。“六·一”兒童節按慣例單位要給職工發放獨生子女補助費,財務科的同誌理所當然把他視為“已婚父親”而登記在冊,讓華偉哭笑不得。這故事從此成為保留節目,時不時被同事們抖出來樂嗬一陣。披露有這一情節的散文《三十歲的尷尬》,當是華偉先生之“夫子自道”,讀來忍俊不禁又十分親切。便記起有一年單位搞聯歡,他和李冰兩人作搭檔,表演了由華偉創作的相聲《愛情馬後炮》。相聲取材於他自己談戀愛老放馬後炮的經曆,鮮活的素材加上放馬後炮者即男演員本人,你說有趣不有趣?
2001年我調離了報社,與華偉的接觸自然就少些了。他先是在報社搞廣告承包,爾後又下海經商。用他自己的說法,換一種活法體驗人生。他現在將自己采寫的作品結集出版,相當於視頻上的“新聞重播”,重讀之際,別有一番親切在心頭。書名《無冕人生》,估摸著從通常所說“記者乃無冕之王”引申而來。他,我,都從記者行當過來的。“無冕”不假,“之王”則失之誇張了,多少有些戲說成分,不可當真。不過,幹上記者這一行,隻要講究新聞良知,講究職業操守,講究社會擔當,終究還是可以做些好事、善事、功德事的。
有一則短信段子曰,人生都是直播而沒有彩排。華偉的“記者生涯”直播了,回首堪笑慰;“商海生涯”正在直播,相信會給大家更多的驚喜。作為朋友,我衷心祝願華偉在商界打拚成功,經商像寫文章一樣精彩,甚至比他的文章寫得更見精彩!
2012年9月12日,張家界
(作者係國家一級作家,張家界市作家協會主席,張家界市原政協副主席,張家界市原文聯主席,湖南省散文、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