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廣東省高考作文題目,繼續以“貼近學生生活、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特色麵世,平凡之中蘊含新奇。說它平凡,是因為鄰居是我們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思想與生活的實際,使每一個考生有話可說。說它新奇,是因為標題中“你”的指向多元,“鄰”的解讀紛紜,給考生留下了很多發揮的空間,便於進行選拔性考試,並且暗合了時代“和諧”的主旋律,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

要寫好這個標題作文,離不開對原材料的解讀。首先是寫作的主體,誰“與你為鄰”?當然是“你我為鄰”中的“我”。這個“我”,可以是現實中的“我”,也可以是另外的主體“我”。而標題中的“你”指的是誰?根據“鄰,無法回避,卻可以有所選擇”可知,“你”應該是“我”所選擇的,應該是有助於“我”的發展與提升的,或者說應該是積極的、向善的。這樣看來,“你”,可以是身邊的朋友、同學、孩子、長輩,他或他們在生活中對自己賦予積極影響;可以是非身邊的,包括曆史上的或者是社會生活中與自己有一定距離的人物,或者是文學藝術中的,或者是未來時空中的,比如蘇軾、李清照、洪戰輝、叢飛、林黛玉甚至是外星人等等;還可以是“無形”的“你”,包括事物的借代與替指,比如“用朋友贈送的禮物”代指“朋友”,與之同類的還有“照片”、“遺留物”等能夠代表“你”的特質“物象”;“無形”的還包括抽象的精神,比如一句“名言”,一首勵誌的“歌曲”,一本有教育意義的“書籍”、一部深受感染的“電影”……甚至可以外延至某個集體或者國家,都可以具像成為題中的“你”。

“鄰”是什麼?原材料說“你我為鄰,相互依存”,可見“鄰”是動態的,是與“我”密不可分的,是無法回避的,任何人不能把自己和社會孤立開來。“鄰”是“相靠、隔壁”的意思,或者說“相距較近”、“與‘我’關係最為密切的其他個體”。“鄰”暗含了與“我”具有一定的距離,不能相互融合,隻能引以為鑒,感召或者引領“我”前進的意思。“鄰”,還暗含了應該給予對方必要的尊重,“與你為鄰”,應該是尊重“你”的“私生活”或者說不是對“鄰”的全麵認知,而應該是“有顯有隱”的鄰居。

原材料中的“鄰,無法回避,卻可有所選擇”,很顯然,“卻”是轉折,強調的是重點,這也是命題者拋給考生最佳的思維空間。麵對“相互依存”的“你”,我們該怎樣放出眼光,來作出最有價值的判斷呢?我們認為,要有助於“自身的發展與提升”、有助於“個人與整體的發展”。與你為鄰,就要拋棄個人的自我封閉、自我欣賞、自我陶醉,擺脫社會中人人防範、人人自危的“不信任感”,要善於敞開心扉、打開門戶,善於接納人,在此基礎上,進行聰明的選擇,怎麼選擇呢?要明白自身的需要;要尊重對方;要謙虛向對方學習等等。也可以論述“與你為鄰”中“選擇”的重要性,不選擇,有時雖是鄰居,卻遠在千裏;有選擇,雖然相隔千裏,卻勝比鄰居。

題目要求考生“聯係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意在要求考生寫出自己的思想,使文章有自我的思考,考生可以用記敘文或記敘散文寫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也可以用議論文或議論散文寫自己對選擇與“與什麼為鄰”的利弊感受或認識。要想得高分,關鍵是有無個性化的表現,尤其那些有獨立思考、獨立見地的作文將表現出思想鋒芒和個性特征,從而獲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