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論雷峰塔的倒掉(3 / 3)

由是觀之,歐洲十九世紀之文明,其度越前古,淩駕亞東,誠不俟明察而見矣。然既以改革而胎,反抗為本,則偏於一極,固理勢所必然。洎夫末流,弊乃自顯。於是新宗蹶起,特反其初,複以熱烈之情,勇猛之行,起大波而加之滌蕩。直至今日,益複浩然。其將來之結果若何,蓋未可以率測。然作舊弊之藥石,造新生之津梁,流衍方長,曼不遽已,則相其本質,察其精神,有可得而征信者。意者文化常進於幽深,人心不安於固定,二十世紀之文明,當必沉邃莊嚴,至與十九世紀之文明異趣。新生一作,虛偽道消,內部之生活,其將愈深且強歟?精神生活之光耀,將愈興起而發揚歟?成然以覺,出客觀夢幻之世界,而主觀與自覺之生活,將由是而益張歟?內部之生活強,則人生之意義亦愈邃,個人尊嚴之旨趣亦愈明,二十世紀之新精神,殆將立狂風怒浪之間,恃意力以辟生路者也。中國在今,內密既發,四鄰競集而迫拶,情狀自不能無所變遷。夫安弱守雌,篤於舊習,固無以爭存於天下。第所以匡救之者,繆而失正,則雖日易故常,哭泣叫號之不已,於憂患又何補矣?此所為明哲之士,必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校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翕合無間。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複古,別立新宗,人生意義,致之深邃,則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於天下,更何有於膚淺凡庸之事物哉?顧今者翻然思變,曆歲已多,青年之所思惟,大都歸罪惡於古之文物,甚或斥言文為蠻野,鄙思想為簡陋,風發寺起,皇皇焉欲進歐西之物而代之,而於適所言十九世紀末之思潮,乃漠然不一措意。凡所張主,惟質為多,取其質猶可也,更按其實,則又質之至偽而偏,無所可用。雖不為將來立計,僅圖救今日之阽危,而其術其心,違戾亦已甚矣。況乎凡造言任事者,又複有假改革公名,而陰以遂其私欲者哉?今敢問號稱誌士者曰,將以富有為文明歟,則猶太遺黎,性長居積,歐人之善賈者,莫與比倫,然其民之遭遇何如矣?將以路礦為文明歟,則五十年來非澳二洲,莫不興鐵路礦事,顧此二洲土著之文化何如矣?將以眾治為文明歟,則西班牙波陀牙(48)二國,立憲且久,顧其國之情狀又何如矣?若曰惟物質為文化之基也,則列機括(49),陳糧食,遂足以雄長天下歟?曰惟多數得是非之正也,則以一人與眾禺處,其亦將木居而食歟(50)?此雖婦豎,必否之矣。然歐美之強,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則根柢在人,而此特現象之末,本原深而難見,榮華昭而易識也。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假不如是,槁喪且不俟夫一世。夫中國在昔,本尚物質而疾天才矣,先王之澤,日以殄絕,逮蒙外力,乃退然不可自存。而輇才小慧之徒,則又號召張皇,重殺之以物質而囿之以多數,個人之性,剝奪無餘。往者為本體自發之偏枯,今則獲以交通傳來之新疫,二患交伐,而中國之沉淪遂以益速矣。嗚呼,眷念方來,亦已焉哉!

一九○七年作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八年八月《河南》月刊第七號,署名迅行。

(2)軒轅氏之戡蚩尤軒轅氏即黃帝,我國傳說中漢族的始祖、上古帝王。相傳他與九黎族的首領蚩尤作戰,擒殺蚩尤於涿鹿。

(3)景教父師指在中國傳教的天主教士。公元一二九○年(元至元二十七年),意大利教士若望高未諾經印度來北京;一五八一年(明萬曆九年),利瑪竇和羅明堅至澳門,以肇慶到北京。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近代科學,即經由他們傳入中國。其後來者漸多,明清間主持改革曆法的德教士湯若望,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人。

(4)海禁鴉片戰爭以前,清朝政府實行傳統的閉關政策,禁阻民間商船出口從事海外貿易,規定外國商船在指定的海口通商,這些措施叫做\"海禁\"。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開始,資本主義列強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迫中國接受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於是海禁大開,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文化也隨之傳入中國。哀人,白種人。

(5)校讎原意是校對文字正誤,這裏是比較的意思。

(6)踣昌僵倒。昌,同僵。

(7)印度波蘭印度於公元一八四九年被英國侵占;波蘭於十八世紀末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瓜分。

(8)戈爾(Gaul)通譯高盧。公元三世紀末高盧等族聯合羅馬奴隸進攻羅馬帝國,經過長期的戰爭,使它於公元四七六年覆亡。

(9)兜牟軍盔。

(10)製造商估即發展工業和商業。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在民族危機和洋務運動的刺激下,提出中國應該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然科學和生產技術,製造新式武器、交通工具和生產工具,建立近代工業,振興商業,和外國進行\"商戰\"。立憲國會,是戊戌政變後至辛亥革命之間改良主義者所主張和提倡的政治運動。這時期的改良主義者,包括康有為、梁啟超等在內,已經走上了反動的道路;他們主張君主立憲和成立歐洲資產階級式的國會,反對孫中山等主張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運動。

(11)猶太遺黎猶太國建於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前十世紀之間。在公元一世紀亡於羅馬,以後猶太人即散居世界各地。

(12)祝由舊時用符咒等迷信方法治病的人。

(13)營\"*鑽營掠奪。

(14)佛戾違逆。佛,通拂。

(15)金鐵指當時楊度提出的所謂\"金鐵主義\"。一九○七年一月,楊度在東京出版《中國新報》,分期連載《金鐵主義說》。金指\"金錢\",即經濟;鐵指\"鐵炮\",即軍事。這實際上是重複洋務派\"富國強兵\"的論調,與當時梁啟超的君主立憲說相呼應。

(16)耶穌(約前4-30)基督教創始人,猶太族人。現在通用的公曆,以他的生年為紀元元年(據考證,他實際生年約在公元前四年)。據《新約全書》說,他在猶太各地傳教,為猶太當權者所仇視,後被捕送交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

(17)茇即草根。

(18)法皇即教皇,其宮廷在意大利羅馬的梵蒂岡。

(19)僧正即主教。

(20)轉輪意即變革。

(21)超形氣學指研究客觀事物一般的發展規律的科學,即哲學;與下文的形氣學,即具體的自然科學相對而言。

(22)發隱地指十五世紀末葉發現美洲大陸。

(23)英、美、法三國的革命,指一六四九年和一六八八年英國兩次資產階級革命,一七七五年美國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

(24)緣督遵循正確的標準。《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督,中道、正道。

(25)孑獨臂。芴,跛足。

(26)尼耙(1844-1900)通譯尼采,德國哲學家,唯意誌論和超人哲學的鼓吹者。他認為個人的權力意誌是創造一切、決定一切的動力,鼓吹高踞於群眾之上的所謂\"超人\"是人的生物進化的頂點,一切曆史和文化都是由他們創造的,而人民群眾則是低劣的\"庸眾\"。

他極端仇視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甚至連資產階級的民主也堅決反對。他的理論反映了十九世紀後半期壟斷資產階級的願望和要求,後來成為德國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根據。作者把他當作代表新生力量的進步思想家,顯然是當時的一種誤解。以後作者對尼采的看法有了改變,在一九三五年寫的《〈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序》中,稱他為\"世紀末\"的思想家。(見《且介亭雜文二集》)

(27)察羅圖斯德羅通譯劄拉圖斯特拉。這裏引述的話見於尼采的主要哲學著作《劄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第三十六章《文明之地》(與原文略有出入)。劄拉圖斯特拉,即公元前六七世紀波斯教的創立者劄拉西斯特(Zoroaster);尼采在這本書中僅是借他來宣揚自己的主張,與波斯教教義無關。

(28)神思一派指十九世紀初葉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學派。參看本篇注(42)。

(29)神思宗之至新者指十九世紀末葉的極端主觀唯心主義派別,如下文所介紹的以尼采、叔本華為代表的唯意誌論,以斯蒂納為代表的唯我論等。

(30)吊詭十分奇特的意思。《莊子·齊物論》:\"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據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吊,\"音的,至也\";詭,\"異也\"。

(31)斯契納爾(1806-1856)通譯斯蒂納,德國哲學家卡斯巴爾·施米特的筆名。早期無政府主義者、唯我論者,青年黑格爾派代表之一。他認為\"自我\"是唯一的實在,整個世界及其曆史都是\"我\"的產物,反對一切外力對個人的約束。著有《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等。魯迅認為斯蒂納是一個\"先覺善鬥之士\",也是一種誤解。

(32)輿台古代奴隸中兩個等級的名稱,後泛指被奴役的人。

(33)勖賓霍爾(1788-1860)通譯叔本華,德國哲學家,唯意誌論者。他認為意誌是萬物的本原。意誌支配一切,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不可避免的痛苦,因為人們利己的\"生活意誌\"在現實世界中是無法滿足的,人生隻是一場災難,世界注定隻能被盲目的、非理性的意誌所統治。這種唯意誌論後來成為法西斯主義的理論基礎。他的主要著作有《世界即意誌和觀念》。

(34)契開迦爾(1813-1855)通譯克爾凱郭爾,丹麥哲學家。

他用極端主觀唯心主義來反對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認為隻有人的主觀存在才是唯一的實在,真理即主觀性。著作有《人生道路的階段》等。

(35)顯理·伊勃生(1828-1906)通譯亨利克·易卜生,挪威戲劇家。他的作品對資產階級社會的虛偽庸俗作了猛烈批判,鼓吹個性解放,認為強有力的人是孤獨的,而大多數人是庸俗、保守的。在當時挪威小市民階級占有很大勢力,無產階級還沒有形成強大政治力量的條件下,這些思想具有反對小市民階級市儈主義的進步意義;但其強烈的個人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同無產階級的思想相衝突的。

易卜生在十九世紀歐洲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在\"五四\"時期被介紹到中國,其進步的一麵,在當時的反封建鬥爭和婦女解放鬥爭中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主要作品有《玩偶之家》、《國民公敵》(即文中所說的《民敵》)等。

(36)拘於虛囿於狹隘的見聞。《主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虛,洞孔。

(37)梭格拉第(Sokrates,前469-前399)通譯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他宣揚世界萬物都是神為了一定目的安排的,是保守的奴隸主貴族的思想代表,後因被控犯有反對雅典民主政治之罪判處死刑。

(38)布魯多既殺該撒該撒(G.J.Caesar,前100-前44),通譯愷撒,古羅馬共和國將領、政治家。公元前四十八年被任命為終身獨裁者,前四十四年被共和派領袖布魯多刺死。愷撒死後,他的好友馬卡斯·安東尼(即文中所說的安多尼)指愷撒血衣立誓為他複仇。

布魯多刺殺愷撒後,逃到羅馬東方領土,召集軍隊,準備保衛共和政治;公元前四十二年被安東尼擊敗,自殺身死。這裏是根據莎士比亞的曆史劇《裘力斯·愷撒》第三幕第二場中的情節。

(39)意力即唯意誌論。

(40)方舟即諾亞方舟。參看本卷第21頁注(29)。

(41)機緘即機械。

(42)黑該爾(1770-1831)通譯黑格爾,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代表之一,客觀唯心主義者。他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世界萬物都是由\"絕對觀念\"所產生,英雄人物是\"絕對觀念\"的體現者,因此創造人類曆史的是他們。黑格爾的主要功績在於發展了辯證法的思維形式,第一次把自然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不斷運動發展的辯證過程,並力求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主要著作有《邏輯學》、《精神現象學》和《美學》等。

(43)羅曼指浪漫主義。尚古,指古典主義。

(44)息孚支培黎(1671-1713)通譯沙弗斯伯利,英國哲學家,自然神論者。他主張\"道德直覺論\",認為人天然具有道德感,強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不相矛盾,二者的統一調和就是道德的基礎。

他的理論是為當時專製皇權服務的。著有《德性研究論》。

(45)盧騷(1712-1778)通譯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天賦人權\"學說的倡導者。在哲學上,他承認感覺是認識的根源,但又強調人有\"天賦的感情\"和天賦的\"道德觀念\",並承認自然神論者的所謂上帝的存在。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等。按盧梭的生存年代在沙弗斯伯利之後。

(46)希籟(1759-1805)通譯席勒,德國詩人、戲劇家。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哲學觀點傾向於康德的唯心主義,認為支配物質的是\"自由精神\",隻要擺脫物質的限製,追求感覺和理性的完美的結合,人就能達到自由和理想的王國。著有劇本《強盜》、《陰謀與愛情》、《華倫斯坦》等。

(47)sK然憂慮、不滿足的意思。

(48)波陀牙即葡萄牙。

(49)機括指武器。

(50)禺大猴子;橡實。《莊子·齊物論》有\"狙(猴)公賦\"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