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試婚”,指未婚男女以婚姻為取向,按照婚姻的模式進行的一種試驗,也可以說是一種婚姻模式。如果通過試婚,雙方互不滿意,或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意,婚事就告吹,雙方可以各奔前程,再去選擇合適的、滿意的伴侶。西方國家有實行試婚製的,即當事人在婚前先同居一段,相互觀察在生活、生理、心理等各個方麵能否相互協調,然後決定是否履行法律手續,正式結婚。而這段時間可長可短,也許幾個月也許數年。
有人認為試婚隻是同居而又不想負起婚姻責任的借口,也有人認為這種婚前的磨合有利於彼此更理智的選擇配偶並做出決定。其實這主要取決於當事人對待婚姻的態度,當一個人懷著神聖而嚴肅的態度去試婚,也不失為一種責任感的體現。但試婚也因為缺少法律的保護而顯得脆弱,這種鬆散的婚姻形式或許更會給當事人帶來麻煩。所以,年輕伴侶在考慮試婚的時候還是要謹慎而為。
(五)拚婚:團結就是力量
“拚婚”並不等同於拚在一起結婚,它更寬泛的概念應為拚在一起置辦結婚。也就是說,結婚前的一些準備,包括酒席的預訂、喜糖煙酒的采購、婚紗攝影、化妝等。一些年輕人由於參加工作的時間不長,多數人的積蓄都不算多,麵對結婚這一人生中的大喜事和大開支,拚婚這一時尚的結婚方式就應運而生了。拚婚潮流在物價飛漲的當下,更是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和“實用節儉主義”精神。
他們尋找婚期相同或者相近的準新人,相約一起拍婚紗、一起買煙酒、一起訂酒店,一起度蜜月等,通過拚婚享受優惠的“團購價”,降低結婚成本。但要注意的是,拚婚的確可以達到資源共享,多對新人選擇一起置辦婚禮所需物品,商家往往都會打折扣。但是新人們需要注意警惕拚婚對象身份的真實性,最好選擇值得信任的熟人一起“拚”,謹防上當受騙或引起糾紛。
(六)淘婚:分享趣味多,淘淘更歡樂
所謂“淘婚”,是指通過購物網站選購結婚用品,用理性消費完成終身大事。不想逃婚、不想裸婚、更不想鋪張浪費,淘婚便在網上盛行,準新人們不再周旋於各大商場討價還價,大包拎小包,而是盤個小腿,坐在家裏悠哉上網“淘”結婚用品。上網淘婚紗、淘克拉鑽戒、淘蜜月度假產品。在網上,這樣的“淘婚族”越來越多。新人們千方百計降低結婚花銷,在過程中體會快樂。
網上的婚慶用品十分豐富,大到汽車、家電、鑽戒、婚紗、婚宴,小到請柬、喜糖、紅包、禮品、飾物,都在網上淘得到,不僅價格低廉,而且充滿創意,更能省去不少時間。找信譽高、銷量大的賣家,報價往往比實體店便宜許多,品質也有一定保障。不少“淘婚族”在購買婚慶用品後還喜歡分享自己的“淘”體驗,不僅有相關產品,更有甜蜜的心情。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網上購物一定要貨比三家謹慎選擇,避免上當受騙。
(七)畢婚:畢業之後我們不說分手
“畢婚”是指當今中國大學生一畢業就結婚的婚姻現象。近年,畢婚漸漸盛行,大學生一畢業就得匆忙地迎接“職場”和“婚姻”的雙重挑戰,由此產生了時下流行的“畢婚族”。畢婚族指一畢業就結婚的大學生。目前一部分大學生選擇當畢婚族,畢婚族中許多女生把結婚當出路,緩解即將麵臨的就業壓力,她們認為如果能通過結婚來共同分擔生活壓力,也算是一種“曲線就業”。
和裸婚相比,畢婚似乎顯得更為衝動,拿了畢業證就領結婚證,成了一些女大學生的夢想。有人戲稱畢婚族的行為是“告別上下鋪就上雙人床”,也許還不懂什麼是愛就要承擔起家庭的重任,對於剛剛步入社會的學生們來說,顯得不太理智。如果雙方有穩定的感情基礎,已經學會在相處中處理分歧,並且能迅速適應已婚帶來的角色轉變,從心理學角度說的確可以結婚了。但婚姻畢竟不是在象牙塔裏過家家,所以還需謹慎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