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版說明(1 / 2)

《孫子兵法》一書,是我國古代兵學的傑出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精博深邃,對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極其深遠,被尊奉為“百世兵家之師”。直到今天,《孫子兵法》的許多合理內核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澤,對現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與此同時,《孫子兵法》的基本原則和思想方法,還滲透到軍事以外的社會生活領域,在商業競爭、企業管理、體育競賽、外交談判等活動中得到廣泛的重視和應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孫子兵法》已超越時空的界限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孫子兵法》堪稱古代軍事理論的集大成者,構築了古典軍事理論的框架,使後世兵學家難以逾越。後世的軍事理論建樹,多是在《孫子兵法》基本精神與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的。後世兵學著作,大多襲用和征引了《孫子兵法》文字和句意,作為自.己兵學的理論依據。同時,《孫子兵法》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反映軍事理論認識對象的範疇,諸如虛實、奇正、主客、形勢、攻守、遠近、迂直等等。後世兵學家在構築自己的兵學體係的過程中,無不借用這些基本軍事範疇來闡述自己的軍事思想。可以這麼說,中國古代兵書,不但精神上是《孫子兵法》的孳乳,而且在外貌上也打上了《孫子兵法》的烙印。

《孫子兵法》對後世軍事的深遠影響也表現在戰爭實踐之中。中國古代曆史上創造的眾多以弱勝強、以少克多的戰例,有不少是人們活用和暗用《孫子兵法》的結果。像戰國時期的齊魏桂陵、馬陵之戰,顯然是孫臏借鑒運用孫武“避實擊虛”、“用而示之不用”諸原則的傑作;像秦漢之際韓信背水布陣攻滅趙國,即係靈活運用孫武“陷之死地然後生”思想的手筆;像三國時期鄧艾偷渡陰平滅蜀漢之舉,可視為對孫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理論淋漓盡致的發揮;像努爾哈赤對明軍的薩爾滸之戰,則無疑是孫子集中兵力“並敵一向”用兵藝術的實戰詮釋。唐代杜牧在其《孫子注序》中說:“孫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後幾千載,將兵者,有成者,有敗者,勘其事跡,皆與武所著書一相抵當,猶印圈模刻,一無差跌。”

我社本次出版的《孫子兵法》彩色圖文本,原文選自宋本《十一家注孫子》。每篇卷首附提示,指出該篇的中心內容,分析其內在的邏輯層次和基本特色。譯文在忠實於原意的基礎上,力求做到通暢、生動,體現《孫子兵法》全書文采絢麗、風骨遒勁的基本特色。為幫助廣大讀者加深對《孫子兵法》的基本理論及其作戰指導原則的認識和體會,按照十三篇各篇的主題思想,選用了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十三則戰例,分別置於各篇之末。同時,我們遴選了《孫子兵法》珍貴版本書影、古代戰具模型、相關曆史人物、相關戰爭遺址、相關戰爭示意圖、出土文物、壁畫等與文字內容相關的圖片約170幅,精心編排,幫助讀者朋友加深對《孫子兵法》的理解,同時也增加閱讀品賞的輕鬆愉悅之感。

【提示】

本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在全書中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它主要論述戰爭指導者在戰前正確籌劃戰爭全局以及實施高明作戰指揮的問題。孫子從“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這一基本認識出發,著重強調通過對敵我雙方現有客觀條件——五事七計的考察比較,以期對戰爭的勝負趨勢作出正確的估計,並據此製定己方的戰略決策。同時孫子主張在把握敵我雙方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天時、地利條件基礎上,充分發揮戰爭指導者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是在作戰中遵循和貫徹以“利”為宗旨的“詭道十二法”原則。主張積極“造勢”以確保己方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克敵製勝,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而“造勢”的核心,便是那條為後世軍事家推崇備至的作戰原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由此可見,本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作孫子軍事思想的概述。

本篇篇題,《武經七書》作“始計第一”,“始”字殆係後人所附增。計:預計、計算的意思,《說文解字》釋“計”雲:“計,會也,算也。”這裏係指戰前的戰略謀劃。《十一家注孫子》曹操注:“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於廟堂也。”這是對本篇主旨最早而又十分準確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