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對於很多現代都市人來說已經成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很多人得了網絡成癮綜合征。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了網絡在現代社會的普及和人們對其的癡迷程度。大家一定都認為國際互聯網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有一整套方案和完善技術的國際行為。但實際上,國際互聯網是幾經周折才發展到現在的規模的。
一、Internet的發展
互聯網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它的英文名字叫Internet,譯為中文稱因特網、萬維網或全球網。正如事物的發展需要時間和過程一樣,因特網的產生和發展也經曆了一個不尋常的過程。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計算機的誕生,為互聯網的建立提供了可能。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國防部的一些人士已經認識到通信和電腦在未來戰爭中的重要地位。當時,美國國防部的一些高層人士提出一種設想: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網絡係統,這一網絡係統類似蜘蛛網“web”那樣,沒有中心部分;在戰爭環境中,如果有一部分網絡係統,甚至是大部分網絡係統遭到炸彈或其他武器的毀壞,其他幸存網絡係統大部分能否繼續正常運行?能否繼續進行相互交流?到了1969年,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主持研製並建立了用於支持軍事研究的計算機實驗網絡ARPAnet(阿帕網)。該網絡把位於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位於鹽湖城的猶他州州立大學的計算機主機連接起來,采用分組交換技術,保證這四所大學之間的某條通信線路因某種原因被切斷以後,信息仍能夠通過其他線路在各大學主機之間傳遞,這個阿帕網就是今天的Internet最早的雛形。ARPAnet網絡建立的初衷是軍事目的,卻成為了人類曆史上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發明,並無意間打開了現代信息社會的大門。
1972年,Arpanet網上連接的主機數已有40個,彼此之間可以發送文本文件(即現在的電子郵件或稱E-mail)和利用文件傳輸協議發送數據文件(即現在的FTP),同時發明了通過把一台電腦模擬成另一台遠程主機的一個終端而使用遠程主機上資源的方法,這種方法稱為Telnet。這一年全世界電腦業和通信業的專家學者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了第一屆國際計算機通信會議並成立了一個Internet工作組,負責建立一種能保證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的標準規範(這種標準規範稱為“通信協議”)。1973年美國國防部也開始了一個所謂的Internet項目,研究如何實現各種不同計算機網絡之間的互聯問題。這兩個項目使得Internet中最關鍵的兩個協議產生並發展,這兩個通信協議就是TCP(傳輸控製協議)和IP(Internet協議),合起來稱為TCP/IP協議。現在判斷一個網絡是否屬於Internet,關鍵看它在通信時是否采用了TCP/IP協議。目前全球90%以上的計算機網絡在和其他計算機網絡通信時都采用TCP/IP協議,所以這些網絡都屬於Internet網絡。
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為鼓勵大學與研究機構共享其非常昂貴的四台計算機主機,希望通過計算機網絡將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出資建立了名為Nsfnet的廣域網,使得許多大學、研究機構將自己的局域網聯上Nsfnet中。1986—1991年並入Nsfnet的計算機子網從100個增加到3000多個,第一次加速了Internet的發展。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應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以前Internet都是供大學和科研機構使用,1991年商業機構踏入Internet,很快就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麵的巨大潛力。世界各地無數的企業及個人紛紛加入Internet,從而使Internet的發展產生了一個新的飛躍。到1996年初,Internet已通往全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接著上千萬台計算機主機,直接用戶超過6000萬,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計算機網絡。
二、中國互聯網的發展
中國進入Internet的時間很短。1994年3月正式加入Internet,同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實現聯網,中國的網絡地理域名為CN。但Internet真正在中國造成聲勢還是在1996年,因此有人稱1996年是中國的Internet年。但實際上,Internet在中國的普及才剛剛開始。目前中國管理Internet 國際出口的單位有四家,管轄著六個國際出口。這四個單位是:中國科學院(管轄兩個國際出口,網絡名為“中國國家計算機與網絡設施工程”),國家教委(管轄兩個國際出口,網絡名為“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郵電部(管轄兩個國際出口,網絡名為“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和電子工業部(網絡名為“國家公用信息通信網”)。這四家形成的互聯網絡構成中國當今Internet 市場的四大主流體係,前兩個網絡是以科研、教育服務為目的,屬於非營利性質;後兩個網絡是以經營為目的,所以稱之為商業。
(一)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的宏觀概況
1.基礎資源概
2007年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的發展與網民的發展勢頭相似,同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IP地址和域名是互聯網的基礎地址資源,年增長率分別達到了38%和19.4%,保證了互聯網發展的平穩進行。CN域名數則2007年一年增加了4倍。網站數、網頁數和網頁字節數超過60%的增長速度,反映了網上信息資源的增加速度很快,網民可以享用的信息資源越來越豐富。
中國人口眾多,人均互聯網信息資源很低。2007年每萬人擁有11個網站,每萬個網民中擁有的網站數量也僅有72個,中國還需要大力推動互聯網基礎資源的發展。
互聯網區域基礎資源的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相關性,無論是從IP地址,還是從域名、網站上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和江蘇的擁有量都居於前列,比其他省份的擁有量要多。其他省市要盡快提高當地互聯網基礎資源的發展水平,還需要從經濟發展等多個相關方麵同時著手。
2.域名
伴隨著中國網民數量快速增長的是中國域名數的飛速發展。2007年中國域名總數達到1 193萬個,比2006年同期增長了782萬個,年增長率達到了19.4%。這些域名中,最大的部分是中國的國家頂級域名CN,占到中國域名總數的75.4%,在中國已經居於主流域名地位。其次是COM域名,占到20.4%。
2006年12月中國每萬人擁有的域名數為31.4個,到2008年每萬人擁有量已經達到91個。盡管中國互聯網基礎地址資源發展水平還不高,但已經在迅速改善中。
CN域名是國際互聯網上代表“中國”的頂級域名,CN域名數量的增長及使用比例的增加,對加強中國互聯網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有重要意義。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CN域名的發展。2008年中國CN域名數量已達900萬,年增長率達到39.2%,在2007年中平均每天增加CN域名2萬個,增長勢頭迅猛。與其他國家頂級域名相比,2007年中國僅次於德國的國家頂級域名DE(1128萬個),位居世界第二。
3.IP地址
IPv4,是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的第四版,也是第一個被廣泛使用,構成現今互聯網技術基石的協議。據2008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在IPv4地址資源上,發達國家占優勢地位, 59.7%的IPv4地址資源都集中在美國。目前中國擁有的IPv4數量是1.35億個,占全球IPv4地址數量的4%,排在美國、日本之後,位居世界第三。
中國的IPv4地址量增長一直比較迅速,尤其是2006年以來,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等機構的大力推動下,呈現較快的增長勢頭。